今年的兩會采訪中,記者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細節:會場和代表委員們駐地的辦公用紙,全部使用再生紙;代表委員房間內的空調溫度,都控制在20攝氏度以內,在洗手池、電燈開關和毛巾架旁邊,擺放著節水節電和減少毛巾更換次數的提示牌;在代表團開會的時候,會議室的窗簾是打開的,以增加自然光照明。
另外據人民大會堂管理局工程師熊偉介紹,今年在會議開始前20分鐘,大會堂的燈才打開,比以往延后10分鐘。“10分鐘節約的能源也很可觀。”熊偉說。據統計,大會堂一小時大概要消耗1000度電。
這些細節佐證了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雙下降”。2007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3.27%,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總量近年來首次出現雙下降,分別下降3.14%和4.66%。“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重要轉變。”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如是說。
節能減排,是十一五規劃中提出的約束性指標所在,即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五年下降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作為經濟結構調整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節能減排目標的完成情況,將直接關系到我國經濟能否可持續發展。
地方在行動。北京強化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各項措施,推動大型公建節能和非節能建筑改造,下大力氣調整退出高耗能、高排放企業,推進首鋼等企業搬遷,工業節能降耗成效明顯。遼寧成立了全省節能減排工作領導機構,建立了各項節能降耗制度。寧夏則要求從今年起,每年工業技改投資必須以20%以上的速度遞增。
企業在行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總裁王建宙提出,中國移動一年要節約80億度電。這相當于減少680萬噸二氧化碳的排放,據不完全統計,這也等于減少了170萬輛轎車一年排放的氣體總量。
公民在行動。劉嚴住在北京的天通苑,自地鐵5號線開通以后,她就不再開車上班了,而是乘坐地鐵,“為北京的藍天貢獻一點自己的力量”。自去年“節能減排全民行動”啟動以來,從自己身邊的點滴做起,正成為很多公民和家庭的自覺行動。在很多商務樓中,紙張進行正反面使用;盡量使用自帶飯盒和筷子,避免一次性筷子和餐盒的浪費等等。節約一度電、一滴水、一塊煤、一寸材、一滴油、一張紙,正成為很多公民的生活習慣。
各方努力下,2007年節能減排工作取得了很大突破。但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環保局局長張全卻并不樂觀:“必須看到,節能減排的成效仍十分脆弱,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面臨著艱巨挑戰,實現節能減排約束性目標任重道遠。”這是因為我國重工業特別是“兩高”行業增長偏快,促進節能減排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有待完善,企業主動淘汰落后產能的動力不足,污染治理設施建設依然滯后,監管處罰不到位,違法違規排污還比較普遍。
節能減排是一場大戰役,而2008年是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約束性目標的關鍵一年。在這場戰役中,沒有集結號,只有沖鋒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