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膜分離的作用,MBR工藝可以維持很高的污泥濃度,并具有很長的泥齡,表現出延時曝氣的運行特征,而其污泥特性又不同于傳統活性污泥工藝。相關的研究包括泥齡、污泥濃度、產泥率、污泥沉降性能、污泥形態、生物相組成、污泥的顆粒分布、粘度和污泥活性等方面
。
SMSBR工藝在泥齡為600
d狀態下處理焦化廢水的有關試驗情況見參考文獻[1]。
1 污泥濃度的變化
試驗過程中MLSS與MLVSS的變化如圖1所示。?
由圖1可見,試驗過程中污泥濃度出現兩個峰值,第一個峰值出現在工況1,該工況運行時間長,受季節溫度變化的影響很大。試驗運行的前76
d(至
由于該工藝SRT很長,所以污泥濃度主要與進水負荷有關,并可由下式反映:
X=[Dh(COD進水-COD出水)]/[(Dp/Ylim)+ms
(1)
式中?X——污泥濃度
?Dh——HRT的倒數
?Dp——SRT的倒數
?Ylim——最大產泥系數
?ms——維持系數
當泥齡很長時Dp可以忽略,此時有機物的代謝不能滿足微生物的能量消耗,微生物內源呼吸作用加大,使產泥率很低?梢娫谀帻g很長且在一定的容積負荷下,隨著污泥濃度的
不斷增長,污泥負荷不斷下降,最終由于營養逐漸缺乏使污泥濃度的增長變慢直至達到穩定,工況1的平均污泥負荷(NS)為0.085
kgCOD/(kgMLSS·d),工況2為0.102kgCOD/(kgMLSS·d),體現出明顯的延時曝氣特征。圖2反映了試驗運行初期污泥濃度和污泥負荷的這種變化關系。?
與多數MBR工藝相比,該試驗中的污泥濃度并不算高,這一方面與處理水質有關,另一方面由于較長時間的低溫運行使污泥增長受到影響所致。
2 污泥的沉降性
圖3反映了試驗運行過程中污泥沉降比SV30和SVI的變化。
由圖3可見,工況1運行過程中污泥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平均SV30為25.1%,平均SVI為46
mL/g;在工況2~3運行時,由于污泥負荷的提高,污泥濃度進一步升高,其
沉降性能開始變差,從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