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張辰接受采訪現場
張辰:地球正處于生態變化期,加之人類的過度開發,使生態系統遭到了極大程度的破壞,由此引發溫室氣體超標,極端降雨等自然災害頻發。此外,我國缺乏城市排水防澇系統規劃,標準體系不完善,排水防澇設施建設滯后,重建輕管,河湖水系被隨意侵占等現象突出,這也是導致城市內澇頻發的幾個重要原因。
張辰:很多人認為只要花巨資完善排水管網,就能徹底解決城市內澇。其實,這并不現實。大幅提高管網標準,不僅投入巨大,還會對居民生活造成一定影響,而且即便城內的排水能力提高了,承接排水的河道能力不足,遭遇強降雨時,城市積水也可能排不出去。因此,要解決城市內澇問題,非一味強調建設管網。
水是不可壓縮的物質。這一觀點為水調蓄打下了理論基礎。
加強城市蓄水設施建設,形成“蓄排結合”的防治體系才是治理城市內澇的方向。城鎮內澇防治設施的布置和規模應根據城鎮平面規劃和豎向規劃,結合當地地形特點、水文條件、氣候特征、城鎮排水系統和內澇設計重現期等綜合考慮后確定。通過分散式的方法消化降水,減少產生徑流,有助于減輕排水管網壓力,是治理城市內澇的有效手段。在末端,加快雨污分流,用透水材料替代瀝青水泥,可提高地面滲透率;將城市綠地建成下凹式的,可大量儲蓄雨水。城市的露天公園、運動場等,均可作為有效的臨時蓄水場所。此外,還可利用房頂、地下蓄水池等滯留雨水。最后才排入管網,最大程度地減小管網壓力。總之,通過方方面面的措施,加強城市的排水蓄水能力。
張辰:雨水是一種優質的自然資源,是自然界水循環系統中的重要環節,收集和使用方便,能夠補充城市水資源和改善城市自然生態環境與水城市雨水資源的有效利用。把雨水利用與雨洪排除有機結合起來,在雨水利用的同時,還能減少雨水排放量、削減和延緩洪峰。
雨水綜合利用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據當地水資源情況和經濟發展水平合理確定雨水資源綜合利用方式。
雨水經收集、儲存、就地處理后可作為沖洗、灌溉、綠化和景觀用水等,也可經過自然或人工滲透設施后滲入地下,這樣既可以減少地面徑流,也可以涵養地下水,補充地下水資源。儲存利用可以通過利用現狀及新建調蓄池,配以簡單的水處理措施,然后將其提升利用,可用于城市綠化灌溉、景觀水體 ,廁所沖洗等等方面。雨水利用設施設計、運行和管理應與城鎮內澇防治相協調。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