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正英:中國水利的戰略轉變

時間:2009-12-09 來源:水世界網 作者:錢正英 陳家琦 馮杰

日前,在第四屆中國城鎮水務發展國際研討會的開幕式上,全國政協原副主席、著名水利專家錢正英院士關于中國水利的戰略轉變的問題發表了講話。錢正英主席說:

一 中國水利面臨的問題

一般認為,中國水利面臨的問題是:水多、水少、水臟。我們認為,對這三個問題需要具體分析。

水多,指的是洪水問題。洪水歷來是中國的大患。但是在2000年中國工程院關于中國水資源的戰略研究中,已經指出,江河洪水是一種自然現象,而江河洪災則是由于人類在開發江河沖積平原的過程中,進入洪泛的高風險區而產生的問題。在歷史上,我國人民為了開發江河沖積平原,不斷修筑堤防,與水爭地,從而縮小了洪水宣泄和調蓄的空間,當洪水來量超過人們給予江河的蓄泄能力時,堤防潰決,形成洪災。因此,應當實行戰略轉變,要從無序、無節制地與洪水爭地轉變為有序、可持續地與洪水協調共處。中國工程院的報告指出,從總體上看,我國的堤防系統已經達到25萬km的規模,不宜再增建和加高,而應在現有基礎上進行加固,并充分利用各類分洪、蓄洪、行洪區,解決超標準的洪水。當前要防止的是:誤以為防洪就是無限制地修建和加高堤防。有的在一些山丘區的中小河流,盲目開發行洪河灘,修建堤防,進行城市建設;有的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緊靠河岸的城區,盲目修建或加高堤防。這種盲目建設的結果都將縮小河流必需的行洪斷面,河流洪水位將隨著堤防的延長和加高而不斷抬高,反而增加決堤的風險和災害!八疂q堤高”和“堤高水漲”往往是互相伴隨的。在當前擴大內需而進行的水利建設中,需要注意這個問題。

對于水少的問題,現在國內多以人均水資源量為衡量我國及國內各個地區水量是否充裕的指標。這個指標,在自然條件相似的地區間有可比性;在自然條件不同的地區間,幾乎沒有可比性。因為水資源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含義,人均水資源指的只是狹義的水資源。廣義水資源接近當地的全部降水量,狹義水資源是指降水后形成的河、湖等地表徑流和地下淺層水的徑流。由于河湖和地下水可以通過水渠或水管等工程,輸送到其他地方利用,稱為“資源”,而雨水只能就地利用,沒有被稱為“資源”。有的外文稱狹義水資源為portable water,是比較確切的。在濕潤、半濕潤以至半干旱地區,降水的大部分轉化為土壤水,支撐地面相應的生態系統,包括當地的雨育農業,只有少部分轉化為地表徑流和淺層地下水,形成狹義的水資源。這些地區,既有雨育農業,又有灌溉農業,可以養育較多人口,但是狹義水資源量不一定很多,由此計算的人均水資源量可能不高。而在干旱地區,廣袤的平原是荒漠和沙漠,降水量極少,只有來自周邊山區冰雪融化的地表和地下徑流,即狹義的水資源,在荒漠和沙漠中孕育了小面積的“綠洲”,發展了少量灌溉農業,支持人類生存和發展。由于人口較少,人均水資源量可能相當高。因此,對于不同氣候區的人均水資源量,沒有可比性。

我國的多年平均降水總量為6.2萬億m3,其中形成狹義的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m3。根據2008年水資源公報:處于干旱區的新疆,人均水資源量為3827m3;大大高于全國平均數2066m3;但處于半濕潤和濕潤區的江蘇和廣東,人均水資源量只有492m3和2312m3。如果由此得出結論,認為廣東和江蘇水少、新疆水多,那就大大誤解了。以國與國相比,中國人均水資源大大低于哈薩克斯坦,如果認為,中國水少、哈薩克斯坦水多,那也是大大誤解了。很多研究報告都認為,我國的水資源在總體上可以支持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關鍵是要提高各地和各項用水的效率和效益,并保持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圖1 全國及各省份2008年人均水資源量分布圖

(數據摘自2008年全國水資源公報和中國統計年鑒)

以人均水資源量作為一個國家或地區水資源是否緊張的指標,是瑞典的一位水文專家瑪琳.弗肯馬克(M.Falkenmark)在1992年提出的。她的指標是:人均水資源量>10000m3,用水完全不緊張;人均10000~1670m3,旱季可能出現一些水供需問題;人均1670~1000m3,可能用水緊張;人均1000~500m3,可能缺水;人均<500m3,用水極度緊張。由于她的知名度較高,這個指標簡單易行,被世界許多機構采用,在我國更被普遍采用。她首創了“水緊張指標”的概念,這是根據一些位于干旱地帶、保持糧食自給的國家提出的標準,并不適用于不同氣候條件和不同經濟結構的各種地區。中國工程院2000年提出的《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綜合報告》中,就全國情況曾借用了瑪琳的指標,以后考慮到這個指標在我國被廣泛地誤解和誤用,陳家琦和錢正英曾于2003年在《中國水利》發表《關于水資源評價和人均水資源量指標的一些問題》,作了說明。

我們認為,水多和水少,都是自然賦予我們的條件,我國水利面臨的真正危機是:不少地方由于水質污染和水資源過度開發,造成水環境退化,主要表現為:水質惡化、地下水位下降、河湖干涸、濕地消失。這種水環境退化的趨勢如果不及時扭轉,將威脅到我國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這才是當前中國水利面臨的最大問題。水利界對此雖已開始重視,并采取措施,但還沒有達到高度的共識。

上一頁 頁碼:[1 2 3 >>] 下一頁 共3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