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轉變發展方式
中國政府已明確提出,為了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必須轉變發展方式,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相應于水利領域,就是建設節水防污型社會。
我國在近三十年經濟的快速增長中,水資源的開發也經歷了一個高速開發的時期。雖然地區間發展不平衡,但就總體來說,我國的水資源開發已經過度,當前最大的危機是不少地方水環境的退化。我們決不可陶醉于已有的成績,而應十分重視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和危機。水利工作必須轉變發展方式,從以開發水資源為重點轉變為以管理水資源為重點,進入一個加強水資源管理,全面建設節水防污型社會的新時期。為此,必須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保護水環境為目標,從傳統的以供水管理為主轉向以需水管理為基礎,將水利工作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這是水利工作中一個歷史性的戰略轉變,涉及的不僅僅是水利工作中狹義的水資源管理部門,而是包括規劃、計劃、科研、教育、基本建設、工程管理、農田水利、…等整個水利工作。我們要自覺地促進這個轉變,取得對水利發展的主動權。
根據當前的實際情況,提出以下建議:
1、各級、各地水利部門必須認真學習體會中央關于轉變發展方式的指示精神,對以開發水資源為重點轉到以管理水資源為重點的戰略轉變取得明確的共識,并以加強需水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保護水環境,作為考察水利部門工作成績的重要內容。
2、對水利系統的干部,要統籌規劃,組織有關需水管理知識的學習和培訓,大學和?频慕虒W也應充實相關內容。這是因為,需水管理的知識基礎更為廣泛,涉及到我國傳統的水利學科以外的很多學科,例如:生態、環境、工業、農業、服務業、城市建設、社會經濟…等等。水利學科要積極拓展領域,發展一些交叉學科,例如生態水文、城市水文、需水管理…等。
3、為了實行水利發展方式的轉變,必須以科研、規劃為先導。至今,許多地方的水利科研和規劃,仍以供水管理為重點,往往對社會經濟的需水預測偏高,對生態與環境的需水和社會經濟的節水,則研究不夠,估計不足,措施不力。因此,首先從科研、規劃工作起始,要轉變指導思想,并潛心研究中國的實際情況,開拓創新,使中國的水利科學從理論到實踐都走向世界前列。
4、根據加強水資源管理的需要,制定統一規劃,對現有的各類供水工程設施,進行整修完善、更新改造和必要的新建,逐步建成具有現代化水平的高效節水的供水工程體系。
5、整個水利工作都應貫徹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精神,將水資源投資的重點轉向節水、治污和環保。對各地的水利投資,要改變“中央投資用于開源,地方投資用于節水”的做法。
6、積極、有步驟地推行水價改革。在西方國家,他們把推行水價改革作為加強需水管理的首要措施。在我國,實踐證明,推行水價改革也是促進節水的非常必要和有效的措施。當前,許多城市的自來水管網漏損水量達到15%甚至20%以上,污水處理廠絕大部分不能正常運行,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用水浪費嚴重,主要原因就是水價太低。有關的調查研究說明,節水結合合理的水價制度,并不加重群眾的經濟負擔。
7、認真學習研究國外有關水權問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以及在典型流域和區域推行生態補償的辦法,繼續開展試點工作。
8、各有關部門在水污染防治和生態系統保護等工作中,要加強協作。
水,是關系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大事,受到全球人民的關注。我們相信,在中國政府的領導和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下,中國人民一定能在經濟的快速發展中,修復和保護好我們的水環境,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創造新的經驗。
中國的發展需要借鑒世界各國的經驗,中國發展中的經驗也將為世界做出貢獻。
三 轉變發展方式
中國政府已明確提出,為了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必須轉變發展方式,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相應于水利領域,就是建設節水防污型社會。
我國在近三十年經濟的快速增長中,水資源的開發也經歷了一個高速開發的時期。雖然地區間發展不平衡,但就總體來說,我國的水資源開發已經過度,當前最大的危機是不少地方水環境的退化。我們決不可陶醉于已有的成績,而應十分重視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和危機。水利工作必須轉變發展方式,從以開發水資源為重點轉變為以管理水資源為重點,進入一個加強水資源管理,全面建設節水防污型社會的新時期。為此,必須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保護水環境為目標,從傳統的以供水管理為主轉向以需水管理為基礎,將水利工作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這是水利工作中一個歷史性的戰略轉變,涉及的不僅僅是水利工作中狹義的水資源管理部門,而是包括規劃、計劃、科研、教育、基本建設、工程管理、農田水利、…等整個水利工作。我們要自覺地促進這個轉變,取得對水利發展的主動權。
根據當前的實際情況,提出以下建議:
1、各級、各地水利部門必須認真學習體會中央關于轉變發展方式的指示精神,對以開發水資源為重點轉到以管理水資源為重點的戰略轉變取得明確的共識,并以加強需水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保護水環境,作為考察水利部門工作成績的重要內容。
2、對水利系統的干部,要統籌規劃,組織有關需水管理知識的學習和培訓,大學和?频慕虒W也應充實相關內容。這是因為,需水管理的知識基礎更為廣泛,涉及到我國傳統的水利學科以外的很多學科,例如:生態、環境、工業、農業、服務業、城市建設、社會經濟…等等。水利學科要積極拓展領域,發展一些交叉學科,例如生態水文、城市水文、需水管理…等。
3、為了實行水利發展方式的轉變,必須以科研、規劃為先導。至今,許多地方的水利科研和規劃,仍以供水管理為重點,往往對社會經濟的需水預測偏高,對生態與環境的需水和社會經濟的節水,則研究不夠,估計不足,措施不力。因此,首先從科研、規劃工作起始,要轉變指導思想,并潛心研究中國的實際情況,開拓創新,使中國的水利科學從理論到實踐都走向世界前列。
4、根據加強水資源管理的需要,制定統一規劃,對現有的各類供水工程設施,進行整修完善、更新改造和必要的新建,逐步建成具有現代化水平的高效節水的供水工程體系。
5、整個水利工作都應貫徹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精神,將水資源投資的重點轉向節水、治污和環保。對各地的水利投資,要改變“中央投資用于開源,地方投資用于節水”的做法。
6、積極、有步驟地推行水價改革。在西方國家,他們把推行水價改革作為加強需水管理的首要措施。在我國,實踐證明,推行水價改革也是促進節水的非常必要和有效的措施。當前,許多城市的自來水管網漏損水量達到15%甚至20%以上,污水處理廠絕大部分不能正常運行,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用水浪費嚴重,主要原因就是水價太低。有關的調查研究說明,節水結合合理的水價制度,并不加重群眾的經濟負擔。
7、認真學習研究國外有關水權問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以及在典型流域和區域推行生態補償的辦法,繼續開展試點工作。
8、各有關部門在水污染防治和生態系統保護等工作中,要加強協作。
水,是關系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大事,受到全球人民的關注。我們相信,在中國政府的領導和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下,中國人民一定能在經濟的快速發展中,修復和保護好我們的水環境,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創造新的經驗。
中國的發展需要借鑒世界各國的經驗,中國發展中的經驗也將為世界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錢正英,張光斗, 中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研究。 北京:水利水電出版社,2001年3月
[2] 陳家琦,錢正英,關于水資源評價和人均水資源量指標的一些問題。中國水利,2003年第11期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1997-2008年中國水資源公報
[4] 北京市水務局, 1980-2008年北京市水資源公報
[5] 北京市統計局, 1980-2008年北京市統計年鑒
[6] 李憲法、許京騏,美國向節水型經濟轉變的重大決策。中國給水排水,2001年第6期
[7] 宋序彤, 可持續用水發展狀況的國際比較。 中國給水排水,2008年第24期
[8] 魯欣、秦大庸、胡曉寒,國內外工業用水狀況比較分析。水利水電技術,2009年第1期
[9] 楊舒媛、嚴登華、李揚, 生態水文耦合研究進展。水利水電技術, 2009年第2期
[10] Xie Jian et al, Addressing China’s Water Scarcity: Recommendations for Selected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Issues. World Bank New Report Launch Seminar 2009
[11] Saul Arlosoroff, Integrated Approach for Efficient Water Use Case Study: Israel. The World Food Priz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Des Moines ,Iowa, USA October 24-25, 2002
[12] D.M. Tate, Water demand management in Canada A state of the art review. Inland Waters Directorate Water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Branch Ottawa, Canada ,1990
[13] World Water Assessment Programme (WWAP) Water a Shared Responsibility-The United Nations World Water Development Report2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Water 2006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