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熱點專題 >> 其它專題 >> 海水淡化 >> 

我國海水利用技術漸趨成熟

時間:2007-02-06 來源: 作者:

  記者:您認為海水淡化技術的發展趨勢是什么?

  高院士:海水是一個極其復雜的低品位體系,這不僅要有單項技術的突破,也應考慮綜合利用。因此,未來的海水利用必將走向集成技術和過程優化。海水淡化方法的集成大致有三種形式:一是海水淡化方法本身及方法間的集成;二是能源與海水淡化過程的集成;三是“發電—海水淡化—綜合利用”的深度集成。而優化是指通過對所有過程的影響因素進行統籌,確定系統中物流、能流的所有可能的匹配關系,構造出集成系統的超結構模型,然后選定合適的目標函數,如總費用最小或淡水生產成本最低,在給定的條件下進行優化求解。

  記者:據了解,海水淡化過程對環境造成一定影響,請問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可采取哪些措施最小化這種影響?

  高院士:海水利用是一個耗能的過程,每生產1立方米海水淡化水,至少要耗電3千瓦時~4千瓦時,相應地要排放2千克二氧化碳。海水淡化的回收率一般在40%~50%,這意味著50%~60%的濃海水要排回大海。因此,必須選擇一種合適的技術來確保鹽水合理的擴散和最小化對海洋的不利影響。通過使用清潔的可再生能源(核能、太陽能、風能等);對濃海水綜合利用,或用冷卻水和海流攜帶、污水稀釋及海中噴射分散等方法處理;盡力采用新的集成工藝并深入進行過程優化,使海水淡化的能耗、濃海水排放、占地和噪音等對環境、生物和生態等的影響降到最低。同時,在建立新的淡化廠或是增加已有淡化廠的生產能力之前,要進行全面的環境評估來降低淡化廠消極影響。

  記者:請您從科研角度談談我國未來應從哪些方面促進海水利用技術發展?

  高院士:目前,我國海水利用在國際上是有競爭力的,推廣海水利用技術是可行的。未來,我國海水利用技術應以自主技術為主,消化吸收為輔;注重能力建設,以使該技術不斷地向工藝簡便、高效節能和清潔生產的方向邁進;強化產業化技術支撐體系,產業化和示范工程可采用政府投入與社會資金相結合的模式;政府管理方面,應構筑政策、法規體系和技術標準體系,鼓勵企業界的介入,促進海水利用產業發展,并參與國際競爭。

 

 

上一頁 頁碼:[<< 1 2 ] 下一頁 共2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更多關于 我國海水利用技術漸趨成熟 的資料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