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據統計,至1997年,全世界有12506座大型海水淡化廠在運行或在建,日總產淡化水量2280萬 rn3/日。其中約 60%在中東,
20%在北美,其余的在亞洲和歐洲。并以每年100—200萬rn3/日的數量增長[1]。目前全世界缺水的地區似乎都在密切關注海水淡化的發展。
常用的淡化工藝有四種:反滲透RO,多級閃蒸MSF,多效蒸餾MED和蒸汽壓縮VC。目前使用最多的是MSF。
淡化水的水質很好。蒸餾法的總雜質含量為5—25mg/l,為核反應堆和工業鍋爐補水用水,RO法的總雜質含量為200-300mg/l。不同工藝淡化后的水,都要經礦化后,使總雜質含量達到
500或 1000mg/l后才能飲用。其中日本。美國等的飲用水衛生標準為500我國的標準則為1000。
海水的腐蝕性極強,因此,采用蒸餾法的海水淡化工藝流程,海水的最高溫度一般限制為
135ºC。所以海水淡化過程是一種低熱值的熱能利用。如芬蘭利用電廠排出30ºC的蒸汽作為原動蒸汽。在能源上,蒸餾法的海水淡化工藝,常與發電廠相偶合:高熱值的蒸汽用來發電,低熱值蒸汽用來淡化海水。這種雙重目的的偶合,經濟性好,但產水量有限。要實現大規模的造水,則必須采用單一目的的偶合,即把全部熱能用于造水。需要的蒸汽或熱水也降為低溫低壓的。在燃料上,應當說一切能源都可用于海水淡化,但在實際上,低價的煤已被排除在外,留下的僅有核能、石油(包括其產品)和天然氣可供選擇。
在海水淡化業中,表示熱利用效率的指標是造水比,其定義為消耗每公斤蒸汽所得的淡化水量(無量綱),這一概念雖已被廣泛使用,但它的定義卻不嚴格。較嚴格的概念應為比能耗,即生產每立方米淡化水所消耗的熱能(kWth-h/rn3)。兩者無嚴格的對應關系。
近似的關系式可表達為:比能耗≈747/造水比。
據已獲的資料顯示,國際上各類海水淡化過工藝最好的造水比為:MSF16.7,MED為20.7。RO的電耗為4-6kwe-h/rn3。由于造水過程的能耗大,所以淡化水的成本亦高,一般在 0.71-
1.3 $/rn3
利用核能進行海水淡化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至 2000年 4月,全世界有433座核電站在運行,37座在建[2] 偶合入海水淡化具有明顯的經濟優越性,但單一目的的核能海水淡化即把核能全部用于造水亦有其合理性,因為它可以實現大規模的海水淡化,而一旦造水量超過一定的規模,其造水成本顯然較采用其它能源更為經濟。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