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淮河流域基本情況
淮河流域地處我國東部,介于長江和黃河兩大流域之間,流域面積27萬km2。轄湖北、河南、安徽、江蘇、山東五省40個市(地),172個縣(市),人口1.65億。平原面積占流域面積的2/3,是我國主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
淮河干流發源于河南省桐柏山,東流經豫、皖、蘇三省,在三江營入長江,全長1000公里,總落差200米,平均比降約萬分之二。
淮河兩岸支流眾多。南岸支流都發源于大別山區及江淮丘陵區,源短流急,較大支流有史灌河、淠河、東淝河、池河等。北岸主要支流有洪汝河、沙潁河、西淝河、渦河、包澮河、崇潼河、新汴河、奎濉河等,其中沙潁河流域面積最大,近4萬平方公里。
淮河流域地處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帶,降雨量年際變化大且年內分配也極度不均勻,汛期6~9月降雨量約占全年的70%。流域內跨省河道多,水系繁雜且相互關聯,上下游水事糾紛和水污染矛盾突出。
淮河流域是我國水資源短缺地區,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799億m3,占全國2.8%。而承載的人口和耕地面積分別占全國13.1%和11.7%,糧食產量占全國16.1%,淮河流域水資源面臨的壓力是全國平均水平的4~5倍。高密度的人口,高污染的產業結構,以及低承載能力的水資源條件,使得淮河流域水資源供需矛盾和水污染問題突出,已成為制約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
多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將淮河列為國家“九五”、“十五”治污的重點。經過十年的努力,淮河流域水污染惡化的趨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距離國家確定的目標和人民群眾的要求仍然有較大的差距,淮河流域水資源保護與水污染防治工作任重道遠。
二、2004年開展的主要工作
去年淮河流域水污染問題再次引起社會的關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我們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淮河流域水污染暫行條例》規定,認真履行職責,強化水質監測基礎工作,一年來,在水利部的正確領導下,在開展淮河污染聯防水情水質動態監測、功能區水資源質量監督監測、入河排污量監督監測、省界河流水質監測、南水北調東線水質監測、加強監測能力建設,推進水文現代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為流域水資源保護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為國家科學評價淮河十年治污取得的成效,進一步推進流域水資源保護與水污染防治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積極開展水情水質動態監測,為污染聯防提供技術支撐
去年淮河再一次經歷了嚴重的水污染考驗,面臨1994年以來最惡劣的水情污情組合,淮河水污染聯防27個動態監測站,團結協作、上下聯動,加密監測頻次及時傳報水情水質信息,為開展水質預警預報,減輕水污染危害,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4年7月中旬,淮河支流洪汝河、沙潁河、渦河上中游地區出現強降雨,形成了較大洪水,河道內沿岸城鎮排放的大量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隨洪水快速下泄,對淮河中下游及洪澤湖造成了較大的污染。我們按照淮河水污染聯防預案,組織流域各級水利部門,通過水情水質動態監測,及時發布水質預警。其中,河南省水文部門承擔的水情水質動態測報站7個,入河排污口4個,定期發布《沙潁河水系污染聯防水質簡報》;安徽省水文部門承擔的水情水質動態測報站16個,入河排污口12個,及時發布安徽省水情水質信息;江蘇省盱眙縣環境監測站在沙潁河和渦河污染水體下泄期間,水質自動站監測頻率增加到2小時一次;淮河流域水環境監測中心根據聯防需要,及時出動監測車、船和移動實驗室,對污水下泄過程進行連續跟蹤監測,為開展水質預警預報提供了有力支持。雖然2004年遭遇了1994年以來最惡劣的水情組合,但與1994年比較,水污染造成的損失明顯降低。 2004年淮河水污染和水污染聯防工作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我們卓有成效的聯防工作充分彰顯了流域機構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受到部領導的充分肯定和表揚。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