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質監測是管理水資源重要的基本手段。水質動態信息是政府控制水污染實施監督管理的依據。為加強水資源的管理與保護工作,水利部組織編制水資源綜合規劃、水功能區劃及水資源保護規劃等。編制和實施這些區劃、規劃,都需要通過水質監測提供準確及時的水質動態信息。因此,水質監測工作需要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和提高。水利部水文局已于2000年5月開始組織編制全國水質監測規劃。
一、我國水質監測工作狀況
1.發展歷程
水利系統水質監測工作經歷了3個階段:第一階段為1956~1970年,主要任務是收集江河天然水質資料,監測天然水化學成分。第二階段為1970~1985年,這是我國水質監測工作步入全面發展階段的初期,水污染監測工作在水利部門開始全面展開,水文部門內增設了水質監測機構,進一步建立健全了各流域水質監測中心。1984年又成立了水利部水質試驗研究中心,同年頒發了《水質監測規范》(SD127-84),為水質監測工作的規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礎。第三階段為1985年至今,這是水質監測工作相對快速發展階段,現已建成了覆蓋全國的水質監測網絡體系,監測項目涵蓋污染狀況的絕大部分,實現了對水質的有效監測。同時,注重保證監測數據的可靠性,截至1997年底,全國水利部門的水環境監測機構全部通過國家級計量認證考核。
2.現狀特點
水質監測工作是水資源管理與保護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目前,水利系統已建成由水利部、流域、省及其地(市)水環境監測中心、分中心,共251個監測機構組成的四級水質監測體系;水質監測站點3240處,基本覆蓋了全國主要江河湖庫;專職人員2218人,技術力量較強,實現了對水質的有效監測。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建設的發展,水資源管理正在實施重大戰略調整,從傳統的資源開發管理轉向“資源開發與保護為一體”的綜合管理。這就要求水質監測不僅要掌握面上水資源質量狀況,還要對用水和排污進行有效監控。水利部門的水質監測主要側重于為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管理與保護服務,在站點設置上以流域為單元并充分考慮與水文站的結合,因此監測站網具有流域管理與量質結合的優勢。在監測項目上,由于從天然水化學監測發展延伸而來,因此具有綜合河流天然水化學特征與河流水污染特征的特點。在監測頻次上,由于與水文站結合,在采樣上具有便利的條件,因此監測的頻次高,代表性強。在服務方向上,由于與水資源管理、水工程調度相結合,監控入河排污狀況及省際轄區水質狀況,使水質監測具有服務于水行政執法的鮮明特征。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