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合格的自來水通過管道安全送至用戶,需要在管網管理防止水質二次污染上下功夫,隨著供水區域的擴大,服務功能的提高,管網改造、安裝、搶修的發生頻率增加,預防用戶自備水源、高位水箱、新管安裝和管道修理的二次污染顯得更為重要。同時,強調管網定期沖洗以及合理選用新管,材質和防腐要求也是重要的一環。
近年來,某些地區城鄉供水一體化和區域性供水成了趨勢。伴隨而來的管網末梢水質問題也時有發生,主要一是因距離遠余氯難于保證,細菌指標易超標;二是用水量少(尤其深夜幾乎不用),“黃水”和“堿水”(新裝水泥管處理不當)現象不可避免,應引起注意。
四、化驗管理:
水質化驗是履行水質把關的職責,以前通常把化驗員比喻為水質“哨兵”,光是起監視作用是遠遠不夠的。在大、中型供水企業有正規的“三級檢驗”,制度健全、設備齊全,分工明確,各司其責。筆者認為,這些企業的廠部化驗室,特別是中小型水廠的化驗員,應起到制水廠在水質管理甚至凈化技術上的參謀和偵察兵的作用,利用檢測手段和實驗試驗數據,指導生產服務車間(班組)的特殊功能。全面質量管理才能確保各個工序、環節,保證產品最終質量,質量不是檢驗出來的,尤其作為自來水這個特殊產品,是在生產過程中實施的,確保各個工序中的水質內控指標是極為重要的,及時發現凈化設施的缺陷,指令調節藥量投加量。分析判斷果斷處理,預防水質超標發生。
總而言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外開放的深入與世界經濟技術的接軌需要,而水資源的現狀又不容樂觀,雖然近幾年國家加大的環保工作的管理力度和資金投入,但供水企業面臨的“難點”加“熱點”問題太多,疲于奔命,機遇和挑戰并存,新的更高的水質要求為應用新技術提供了動力,技術進步為應用新技術提供了基礎,精密和自動化的儀器和測試手段的應用為新技術提供了可能。但萬變不離其宗,管理——人的素質——責任心仍是現代企業成功地生產經營,特別是質量是企業的生命線的要求而不可脫離和分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