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閥門控制和分割測試區域。關閉閥門1、2、3、6、7共5個閥門,區域內用水只能經過流量計進入管網。
(2)流量監測。記錄各個時段的流量,觀察區域內用水或漏水的變化。
(3)流量分析。分析連續記錄的流量數據,與合理的夜間最小流量作比較。如果有相對較大的夜間流量,就可以初步判斷存在暗漏。先關閉距離流量計最遠的閥門5,再關閉閥門4
,每一次關閉閥門時,記錄流量計數據。流量下降比較突然時,說明有漏損的管段正好被關閉了,這段管道將重點檢查。
(4)檢漏。在懷疑有漏損的管段上確定漏點,開挖修理。管段1~6(350m)因為管齡較長,漏損嚴重,后來全部更換了管道。
前3個步驟是通過區域性的流量檢測,了解供水管網的工作狀況,評價區域漏損。然后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檢漏、維修計劃。在管網中實行區域漏損評價和主動檢漏,與被動檢漏相比,雖然多耗費一定的資金,但更有利于保障供水和及時維修。表2指出了漏點大小、漏損時間和漏損量三者的關系,也可用于計算檢漏所挽回的經濟損失。
表2 漏點、漏損時間和漏損量關系表
漏點直徑/mm |
漏損量/L/min |
1.0 |
0.75 |
2.0 |
2.43 |
3.0 |
6.28 |
4.0 |
11.40 |
5.0 |
17.17 |
6.0 |
23.10 |
7.0 |
30.26 |
注:表中數據僅用于0.30MPa的管網壓力下。管網壓力不同時,要進行修正。管網壓力為0.20MPa時,表中數據修正為81%;0.40MPa時,修正為116%;0.50MPa時,修正為130%。
在管網壓力不變時,漏損量取決于漏點大小和漏損時間的長短。管網發生漏損是不可避免的,漏損量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加強漏損控制的目的就是盡早發現漏點,減少漏點的漏損時間,降低漏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