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短缺!水體污染!在這場工業時代以來人類面臨的最為嚴峻的水危機面前,本屆亞太地區基礎設施發展部長級論壇和城鎮水務發展國際研討會大會給出了鮮明的主題。大會的綜合論壇上,亞太地區一流的學界、企業、組織和政府的代表,帶來了最前沿、最嶄新的經驗……
世界銀行能源、交通與水局
局長Jamal
Saghir:
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我們就開始在水處理方面給中國提供了大量的融資,幫助中國在水務上的不斷改革。九十年代以來,中國在城市水供給和水污染治理方面發展非常迅速,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近年來,世界各國都迫切地想使各自的供水設施變得更為有效,中國也不例外。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中國的一些省份的水務設施建設開始從公共運營轉為私營,如何使這種轉變變得更好呢?
首先,在轉變中必須注意傾聽和了解消費者的要求,保證社會的接受度。以前這一點很少受到重視。其次,需要利用市場的激勵機制,吸收社會資本的參與運營。再次,就是要建立一個很好的水務結構,這是核心的問題。不僅要使市場受益,也要加強和發揮政府的引導性和控制力。最后是政府對水務項目的開發,要有綜合的計劃,加強效率和投資。
中國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
中國和其它發展中國家一樣,當前正面臨著一場越來越緊迫的水危機,它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資源性缺水越來越嚴重,另一方面是水質性缺水的問題也正呈現在我們面前。怎么應對這場挑戰?不可忽視的是在技術上,在工程方面要做些什么。
第一、通過多源供水,確保城市飲用水安全。城市是整個國家的命脈,據統計,80%的GDP、50%的人口、90%以上的科技創新都集中在城市,一個國家的競爭力濃縮在城市之中。我們要強化地下水源管理,采取封而不死、整體接管、嚴格維護、應急啟用的措施,在城市密集區采取區域聯供,確保飲用水安全。
第二、城市防洪疏導法優于堤壩建設。城市防洪的主要目的是減少和避免洪水的災害,而不是簡單地抵抗洪水。國際上的先進經驗告訴我們,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的標準應該是河道容納洪水的標準,而不是抗衡洪水的標準。不能盲目追求防洪堤防洪能力“××年一遇”的誤區。此外,防洪工程應當兼顧生態環境保護和城市的文化。
第三、污水處理設施應當規模適中,分散布局。中國許多城市,在治污的過程中曾經有過“大截排”的教訓。對此,國際水協早在10年前就提出了“規模適中、分散布局、深度處理、就地回用”的技術導則,人們在這一原則的基礎上進行污水處理,至今深得其益。
第四、加快雨污分離管道網的改造。除了部分城市新區實行了雨污分離外,我國其它大部分城市的老城區還是雨污合流,從而導致了污水處理廠進水COD濃度偏低。另外,一些城市不分青紅皂白,沿著城市邊緣排污口簡單地使用截排工程,這無助于污水防治。對此,國家“十一五”國債將優先安排雨污分離的污水收集工程資金,將采取污水處理費返回與COD消減量掛鉤的激勵措施。
第五、污水處理應從末端向源頭轉移。大力推行工廠水、尤其是有害的廢水排放工程的“零排放”是當前要務。原來的方案是把工廠的污水跟新水混合在一起,去除有害物質,F在應當把新水中有害的物資進行單獨處理,不把它放到城市的污水系統中,而城市的污水經過深度處理以后進行有效的再利用。
第六、推廣“四節一減”型除磷脫氮和其它水處理技術。我國各地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自然水體富營養化問題,其中磷、氮污染是主要的原因。傳統的脫磷除氮的工藝和傳統的水處理流程,包括設施、凈化水處理的流程亟待改進。斜板沉淀、膜工藝、生物除磷脫氮和積木式緊湊型水處理單元應得到大力推廣。
第七、城市水資源多層次循環利用,促進城市節水。首先是推廣節水器具、制定階梯水價。其次是認真設計建筑節水單元,注重小區的中水就地回用。再次是重視城市河道生態補水與循環供水。最后要盡量避免長距離調水帶來高昂的工程、生態和社會成本。
第八、雨水利用——低沖擊開發模式。日前濟南等城市突降暴雨,造成了洪澇災害,這個教訓告訴了我們,城市的規劃、建設管理是應該適應洪水,而不是簡單地抵抗洪水。應擴大城市可滲透面積,多途徑進行雨水收集利用,多層次實施廢水再循環使用,保護和利用原有的水體和植被。
第九、水生態修復。一個水生態如果良好,它能自動降解和消耗污染。而水生態是死的,反而自動增加水體的污染。因此,應謹記“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原則,將水生態的修復看作治水的根本之道。
第十、流域污水聯動治理。水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社會中每個行業、各個政府都有節水減污的義務。但因分工、具體用水方式和所處流域空間地理不同,協同治水是第一要務。
我們各級政府和廣大科技人員,如果將未來七年的重點和技術創新集中在以上這十個領域,我相信,我們將會取得成功。
國際水協主席
David
Garman:
源控制,不僅僅是簡單地來保護水的源頭,而是需要進行生態方面的重置,然后實現所確定的目標。由于中國現在很多的水源都是多重使用的,我們需要把多領域、多用途的水進行平衡,其中還包括未凈化水的質量控制,以及降低處理的成本。
我們同樣要保證能夠對水體進行長期的控制、保護和監督。而世界上的先進經驗告訴我們,給水控制要在10到40年之后才能夠收到成效。環境狀況的這種可變性,要求進行大量的投資才能進行監控,來保證環境狀態的一個穩定性。如何在這些方面達到理想的效果呢?
首先,對水體營養控制,我們需要微生物來進行水源處理,同時還需要增加化學制劑。另外一個是脫氮措施,但脫氮的費用比較高,而且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來購買設備。
其次,對于供水的污染,可以采用“鎖磷”的方案來應對,該方案通過一個快速、穩定的方式,限制磷在水體營養物中的比例,讓水質變得更加清澈。
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易:
水是生命之源,但是我們面臨著非常嚴重的水危機,主要包括水資源短缺和水污染兩大方面。其中,水污染就會加劇水資源的短缺,造成水質性的缺水。所以,水污染是水危機的一個核心問題。
有一個問題我們要問一下自己,20多年來我們采取了很多措施,做了很多事情,為什么收效卻很?為什么現在污染還如此嚴重?今后究竟該怎么辦?這個問題是值得大家深思、討論和琢磨。我自己認為這里有三大原因:第一,沒有按照科學發展觀辦事。第二,沒有按照法律辦事。第三,沒有按照客觀規律辦事。
對我國水污染防治對策,我講一些自己的想法:首先,必須要從提高全民、特別是從提高各級領導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著手,使得我國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完全協調起來。其次,我們必須加強法治,必須要注意嚴格執法,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再次,我們在制定規劃的時候,一定要實事求是地按照科學規律辦事情,污水處理廠跟污水管網必須要配套建設。同時,我們還要切實地進行工業結構的調整,嚴格控制和加快淘汰或者改造這些高消耗、高污染的企業。
北京首創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潘文堂:
五年前,中國的水務主題一個是資本,一個是機制和體制。而今天,中國水務的主題已經由資本和所謂的機制轉移到污染問題,而污染又是一個企業難以獨自完成的任務。
應當說,水污染防治我們已經積累了一些經驗,但是也面臨著一個直接的問題,即不同城市、不同地域之間的協調問題。從這個角度來講,建議國家應該從區域和流域的角度,建立相應的職能部門,對企業和社會實行統一的管理。
當然,關于流域性治理國外有非常豐富的經驗,目前關鍵的問題是要有一個承擔的主體,如果能在一個區域內形成一個以大企業為首的主體,由主體按照區域、流域的要求,按照法律的規定,去實現統一的水污染防治,這個作用應該是非常非常大的。
清華大學副校長陳吉寧:
我們現在的環境安全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區域性的問題,需要城市聯動來解決,所以需要我們從更高層面來看這個問題。
水流域的管理,是一個跟自然區域相關聯、涉及到多個利益相關者和需要可靠的科學理論指導支撐的管理,具有跨部門、跨區域和跨學科的管理內涵。因此,空間發展不平衡,缺少區域性的經濟主導,流域層次上的經濟、產業、土地規劃和環境政策缺失,將大大限制對水流域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