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城市雨洪利用有利于生態景觀
(一)保護水面,還水域空間
我國城市防洪比較重視外水,忽視內水,城市排澇標準普遍較低,一般不足10年一遇,一遇大雨,到處是水。因此,今后在城市規劃時,應積極重視保留市內原有河流、湖泊、洼地及排水通道,盡可能恢復原有河道的攔蓄空間,甚至退堤,恢復漫灘。并重視其利用,制造以水和綠為空間基質的親水環境。
(二)
生態河堤,自然型護岸
生態河堤是融現代水利工程學、環境科學、生物科學、生態學、美學等為一體的水利工程。它以“保護、創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環境和自然景觀”為前提,以具有一定強度、安全度和持久性為技術標準,把過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水體、上體和生物相互涵養的,適合生物生長仿自然護坡。
(三)
分流集雨,增供削洪減污
分流集雨,即采用屋頂集雨飲用、馬路分流集雨雜用、林草集雨下滲等方式,增加優質水供應,削減暴雨匯流,減少雨水污水混流。這方面我國已有成熟技術,雖用于農村,但亦可用于城市,而且更加方便。今后城市小區規劃和建設時,都應盡量要求增設屋頂集雨設施;城市公共設施也應在改造時增設分流集雨的項目。
(四)
全河統籌,上下同治
城市雨洪利用不是一個城市的事,也是全流域城市的事,可以全河統籌,上下兼治,達到全流域避洪免澇、增水添優、營造生態景觀,恢復水生態系統的自然功能。
(五)
以人為本,思路有所創新
城市和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規劃都要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改變過去那種單一的防洪、單一的供水、重防輕管、重大輕小的工程性治理,統籌規劃,綜合整治,還河流優美、宜人、充滿生機的原貌,營造一個安全、舒適、富于情趣的水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