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國內概況
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存在水資源短缺的問題,每年因缺水造成的工業產值損失近2000億元。而我國的多年平均降雨量約為6.19萬億m3,如果對其加以開發利用,是有效增加可用水資源量的重要措施。在我國許多地方,都因地制宜采取了各式各樣的集雨措施。
在一些山區,采用水塘水庫蓄積雨水徑流,小水庫當年蓄水當年用,大水庫可以進行多年調節,把豐水期的雨水留到枯水期用。在平原和淺山丘陵區則采用地下蓄水設施以解決人畜用水。如云南哀牢山區海拔1493米的元城,年降水量雖不少,但因靠近山脊缺少溪泉,因而縣城內幾乎家家戶戶都用石砌屋頂做水池,在解決吃水問題的同時,在炎炎夏日屋頂水層還能起到很好的降低室溫的功效。還有一種俗稱“藤上結瓜”的利用路面集水措施,在城區路面上每隔約300米,設一道鐵篦,也就是集水口,下面就是雨水池,這是“瓜”,路是“藤”,“藤”上共有幾十個“瓜”,每年可以為工業、建筑、綠化等提供數萬立方米用水。近幾十年來,我國雨水利用規模最大的工程要算甘肅省的“121”雨水集流工程,在1995~1996年兩年時間,20萬戶農戶每戶修建100m2的不透水面,挖兩口淡水窖收集雨水,已成功解決了120萬人的飲水難問題,同時還發展了眾多的庭院經濟。
北京市在城市雨水資源化利用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早,提出了多種雨水利用方案:
1、滲透管滲透+排放。這與德國的雨水滲透措施類似,在地下埋透水管,四周填埋礫石,雨水貯存于管道和礫石間隙,不斷下滲。
2、中水利用+淺溝滲透。中水主要是利用水質相對較好且容易收集的屋面雨水,處理后作為綠化、噴灑道路等雜用水的補充水源。這一方案可加大雨水的利用量,但需要較多的構筑物、設備和控制裝置,總費用加大。
3、高花壇+低綠地+淺溝滲透。這是一種逐級下滲的模式,下滲率高,工程造價甚至比雨水直接排放還要節省10%~20%。屋頂收集的雨水先經過高位花壇進行滲透凈化,再與道路雨水一起通過低綠地,經過截污設施后,流入滲透淺溝,雨量較大時,雨水沿著淺溝進入滲透渠繼續下滲,超過滲透能力的雨水再排入市政管網。
北京還與德國合作開展“城市雨洪控制與利用”工程,可將雨水用于生活雜用水、噴灑路面、灌溉綠地、涵養地下水等。該工程推廣實施后,城區將有30%的雨水得到有效利用。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