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雨水利用技術
時間:2006-12-04 來源: 作者:
(二)不同開發區雨水利用技術
1、大面積商業開發區雨水利用技術
德國聯邦和各州有關法律不但規定了受到污染的降水徑流必須經處理達標排放,還規定新建或改建開發區必須考慮雨水利用系統,且規定考慮了雨水利用,可減免雨水排放費。因此,開發商在進行開發區規劃、建設或改造時,均將雨水利用作為重要內容考慮,尤其在大面積商業開發區建設時,更是結合開發區水資源實際,因地制宜,將雨水利用作為提升開發區品位的組成部分?疾炱陂g,考察團訪問了3處成功的范例。
(1) 柏林坡斯坦廣場(Potsdamer
Platz)
坡斯坦廣場是東西德統一后開發興建的歐洲最大的商業區,總投資約為80億德國馬克,日本索尼、德國奔馳汽車等世界知名公司均在此建有中心或辦公總部。由于柏林市地下水位埋深較淺,因此要求商業區建成后既不能增長地下水的補給量,也不能增加雨水排放量。為此,開發商對雨水利用采用了如下方案:對適宜建設綠地的屋頂全部建成綠色屋頂,利用綠地的滯蓄作用滯蓄雨水,一方面延緩徑流的產生,起到防洪作用,另一方面增加雨水的蒸發,起到增加空氣濕度、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對不宜建設綠地的屋頂,將屋頂雨水通過雨漏管經除去前期徑流和過濾后引入地面蓄水池,構造水景觀。水景觀與位于樓寓地下室的泵站相連,形成循環流動水流。泵站前設水質自動監測系統,若水流水質不能滿足要求時,要先進入處理系統,處理達標后再循環系統;若水流水質滿足要求,則直接進入循環系統。水景觀由3部分組成,一是涌泉狀的水循環系統出口,若隱若現于水生植物之中;二是兩個面積為1.3萬平方米的地面蓄水池,池內水面有鴛鴦戲水,水中有金魚游動,路徑此處的游人無不留戀頓足;階梯狀瀑布上游與蓄水池相連,下游與泵站相連,形成循環系統。
(2) 慕尼黑國際展覽中心
慕尼黑國際展覽中心也是近年來德國投資較大的又一建筑工程,總投資約2.3億德國馬克,是在原慕尼黑機場搬遷后而改建的。由于展覽中心是人員流動頻繁之地,因此,這里雨水利用的總體思路是先用于構造水景觀,多余雨水用于回灌地下水。為此,設計將展覽大廳屋頂的雨水收集至總庫容為2500立方米的地下蓄水池,經泵站輸送至水面近2.5萬平方米的人工湖內。湖內設高大噴泉,湖周圍種植水生植物,水鳥在湖面飛翔,與高大的展覽廳群交相輝映,更顯現出展覽中心的氣派與輝煌。蓄水池的設計標準為5年一遇。標準內降水可滿足景觀用水要求,超標準降水將溢流至地面入滲系統,入滲回灌地下水。
(3) 慕尼黑新機場
慕尼黑新機場占地面積約20平方公里,于1992年由現國際展覽中心處搬遷至此。由于機場建設前為農田,地下水位埋藏較淺,因此,要求機場建設不能破壞原水量及水質平衡系統。為此,機場范圍內屋頂的雨水收集后通過管道排入下游排水系統,跑道、停車場及機動車道上的雨水收集后進入雨水處理系統處理后排入排水系統。為不截斷上游來水的通道,在各機場建筑物基礎之下修建了排水管道系統,保證了上游地下水流可順利穿越機場建筑物。同時跑道與滑行道間修建地下滲水系統,以保證降水的快速入滲。
上一頁
頁碼:[<< 1 2 3 4 >>]
下一頁
共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