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處理好水多水少矛盾 重視雨洪資源利用
洪水,是稀遇降雨的產物,在我國南方地區發生的機率較高,而北方地區出現的機率就較低,其北方地區水資源的特點是多數年份降雨偏少,十年九旱;極少數年份及短歷時降雨偏多,長歷時高強度的暴雨非常罕見。
所謂防洪減災,應該是面對整個區域系統的綜合,要把減災研究擴展到一個特定的區域、特定的時期和多個方面。不能但以季洪水或場次洪水安全下泄、排放入海為追求目標,要有后續性,要把洪水視作一定區域內大自然賦予的一種特定資源來對待。要把多數年份的水少和少數年份的水多結合起來考慮;要把汛期水多和漫長的旱季水少結合起來考慮;要把暴雨產生的洪水視作區域生態環境的一項因子來考慮。要全面、科學、系統地來分析雨洪在區域生態環境中的作用,遵守洪水的自然規律,并最大限度的開發利用雨洪資源。
把水多水少結合起來考慮、防洪抗旱兩種效益目標同時抓,體現了用資源水利的觀點研究問題的思路。不能置我們處在一個干旱缺水的大環境而不顧,視洪水為猛獸,一旦洪水出現,忘卻了長期干旱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僅考慮堤防束水,單求把洪水安全地送到大海里去。并沒有真正把雨洪作為一種資源加以綜合開發利用,發揮雨洪資源的綜合效益。
我們整治江河,既要防止洪水泛濫,也要適應其自然規律,因勢利導;不能只強調改造自然,變澤國為桑田。要適當建設分流滯洪工程、洪水回灌工程、河道串聯工程,重視保護和恢復濕地生態系統。
濕地,是地球上的土壤、水體和生命經過了幾十億年發展進化的結果,是自然界生產力最高的環境之一。濕地可以調節降水量不均勻帶來的洪澇與干旱,將過多的降雨和來水存儲緩沖,然后逐步釋放,通過濕地的吞吐調節,發揮著蓄洪抗旱減輕自然災害的功能。濕地在蓄水、調節河川徑流、補給地下水和維持區域水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綿”。濕地的大量水面及其水生物可以調節局部地域小氣候;水體的熱量調節和蒸發作用可以使周圍地區酷熱降溫,空氣濕度增加,可有效增加降水;另外,濕地可以在降解污染物、維持生物多樣和物種平衡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并在凈化生態環境和維持生態平衡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被專家們形象地譽為“地球之腎”。據專家們不完全測算,一平方公里典型的沼澤濕地,每年直接的生態和經濟效益就在二億元以上,而其間接產生的各種社會效益則難以估算。保護和增加濕地,開發利用雨洪資源,是防洪減災應考慮的重要方面。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