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黃土高原地區雨水集蓄利用技術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即雨水的收集技術、雨水的儲蓄技術及雨水的高效集約利用技術。
1.雨水的收集技術
黃土高原的雨水收集技術基本上可歸為兩類:一類是通過營造田間微型集流面或改進耕作措施,把降水集流并存儲在土壤中,以達到雨水就地攔蓄入滲,通常采用的技術有水保工程技術和水保耕作技術;另一類是采用自然集流面或人工修建的防滲集流面,將雨水收集并儲蓄在儲水工程中(如水窖)供作物灌溉或飲用,也稱為人工集流技術。
水保工程技術:通過修筑水平梯田、隔坡梯田、水平溝、魚鱗坑等,對地面進行較大的工程處理,以改變原有的地形特征,使降雨就地集中攔蓄入滲,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水保耕作技術:通過耕作措施的改進,來實現降雨的就地攔蓄入滲,達到收集雨水的目的。常采用的有等高耕作技術、起壟耕作技術、糧草輪作技術、帶狀間作技術、滲水孔耕作技術及蓄水聚肥耕作技術等。
人工集流技術:在黃土高原地區,人工集流技術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已得到了很大完善,形成了一系列有關集雨場、集水渠、沉淀池、攔污柵和引水管等集雨設施的科學設計與施工技術。
。1)集雨場,一般采用自然集雨面如黃土丘陵斜坡、路面、庭院等;若天然集水面不能滿足集水量的要求時,則考慮修建人工防滲集流面。常用的材料有混凝土、水泥瓦、機制瓦、青瓦、瀝青、黃土坡面夯實和塑料薄膜等。
。2)集水渠,依據地形條件和當地經濟條件,一般可建成V形、矩形的素混凝土渠、機制磚或塑料薄膜襯砌的小明渠以及土渠等。
。3)沉淀池,一般建于儲水工程進口處2~3m遠的地方,容積為0.8~2.0m3,長寬比為2∶1,其池底和池壁用混凝土或機制磚襯砌,集水渠與引水管不正對,以提高泥沙的沉淀效果。
。4)攔污柵,一般設在沉淀池和引水管接口處,用冷拔絲或鋼筋焊接,或用鐵皮制作而成。
。5)引水暗管,一般采用直徑大于200mm的塑料管、陶瓷管或鋼管。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