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雨水作為第二水源開發利用,勢在必行
1.1概論
我國人均占有水資源量約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總量少,而且存在嚴重的時空分布不均,其中81%集中分布在長江及其以南地區,且該地區耕地面積僅占全國的36%,致使我國北部地區水資源缺少情況更加嚴重。尤其我國目前正在進行西部大開發,隨著西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口的增加,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尤為突出。在目前這種水資源十分緊缺的情況下,一方面,城區需水量仍在上升,且污染問題也日趨嚴重;另一方面,每年又有相當量的雨水資源白白地從境內流出,并且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城區的建筑、道路、綠地的占地面積的不斷變化,降雨產生的徑流量也在不斷變化。而且隨著城區不透水面積的不斷增加,雨水的流失量隨之增加,這樣地下水的補給就會減少,城市的洪澇災害威脅就會增加,并且大量初期雨水對河流水體也構成了嚴重污染,整個城市的生態環境會日趨惡化。因此將雨水作為一種優質的水源進行開發利用勢在必行。
1.2雨水利用的主要方法
作為水資源利用的最早形式------雨水利用,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尤其在過去的二十多年里,隨著資源匱乏、人口增長等問題的出現,這一技術又迅速在世界各地開始復興和發展。目前雨水利用有關的理論研究和現代的雨水利用技術并不完善,尚需進一步的探索和發展。但近二十年來,許多工業化國家如日本、澳大利亞、美國和德國等都很關注雨水的利用,如日本結合已有的中水道工程,在城市屋頂修建用雨水澆灌的"空中花園",在樓房中設置雨水收集儲藏裝置與中水道工程共同發揮作用;德國在八十年代末就把雨水的管理與利用列為九十年代水污染控制的三大課題之一,修建了大量的雨水池來截流、處理及利用雨水,并盡可能利用天然地形地貌及人工設施來截流、滲透雨水,削減雨水的地面徑流,降低處理廠的負荷,減輕城市洪澇。我國早期雨水利用主要集中在特別干旱地區,現在一些城市也進行了雨水利用的嘗試。如北京正在一些新建住宅小區建雨水利用的示范工程,這必將推動北京的水環境和生態環境的改善。雨水利用主要有以下兩種形式。
1.2.1滲透回灌以補充地下水
一些國家的雨水設計體系已把滲透和回灌列入雨水系統設計的考慮因素,即雨水滲透和排放系統。日本80年代以來,作了大量研究和應用,并將其納入國家下水道推進計劃。但目前我國城鎮雨水的設計體系仍是"直接排放"的模式,無法獲得削減徑流量、減輕污染負荷、補充水源、改善生態環境等綜合效益。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