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生物節水技術 讓農作物為自己“解渴”
時間:2007-01-20 來源: 作者:
關鍵性核心目標
山侖說:“生物節水可通過生理調控等多個技術途徑來實現,而培育抗旱節水的高產新品種和新類型則是這一研究的‘核心目標’!
部分與會專家強調,雖然已經有上百個與植物耐旱性有關的基因被克隆,但單個耐旱基因的作用是有限的。作物抗旱性不但是多基因控制的,而且是通過多個途徑實現的,耐旱性和豐產性之間往往存在矛盾。因此,從分子水平上闡明作物抗旱性和高水分利用效率的物質基礎及其生理功能,通過基因工程手段進行基因重組,以創造節水耐旱與豐產兼備的新品種,無疑將是缺水區農業發展中一個關鍵性的核心目標。
山侖認為,挖掘節水耐旱種質資源是做好植物抗旱性和水分利用效率遺傳改良的前提。另外,要重視不同層次上節水耐旱育種的相對獨立作用及其相互關系,實行多學科協作,應將常規育種和基因工程育種有效結合起來。他建議,當前應將獲得耐旱節水轉基因植物的研究重點“鎖定”在林草植物上,因為與一年生農作物相比,林草植物豐產性與耐旱性的矛盾較小、生態效益更優,一旦存活下來就有機會實現其防護和產出的目標。
石元春指出,近20年來,我國年均旱災面積3.4億畝,損失糧食5000萬~6000萬噸。如果通過各種生物性節水措施,將有望低投入、高產出地減少因干旱給我國農業造成的損失,實現農業的穩產高產。生物性節水和工程性節水兩者相輔相成,不可替代,二者的結合將成為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節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