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熱點專題 >> 其它專題 >> 創建節水型社會 >> 

能否實現大量節約灌溉用水?

時間:2007-01-20 來源: 作者:中國工程院院士 山侖



  2、半干旱地區:以西北黃土高原為中心的我國半干旱地區約占國土面積1/5。由于嚴重的水土流失和頻繁的干旱同時發生,加之該地區的平均降水量尚處在可正常進行農田生產的范圍之內,但由于生產力低下易造成濫墾濫伐的現實,致使半干旱區成為我國生態環境最為脆弱的地區域。該地區人均、畝均水資源量均較低,多數地方灌溉面積不足耕地面積的20%,以旱作為主,灌溉農業用水相對合理,但農業節水仍有較大潛力。據計算,黃土高原地區年降水總量為3000億m3,約為地表水資源量的5倍,故加強水土保持工作和大力挖掘降水生產潛力將對該地區今后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黃土高原的植被建設主要應依賴于自然降水,農田生產在繼續搞好基本農田建設的同時應十分重視旱作技術的改進和發展小型灌溉。經多點長期實驗與示范證明,應用好現有技術近中期內使該地區旱作平均糧食畝產達到200kg左右是可能做到的。為此當前應加強研究并廣泛推行兩項實用技術,一是覆蓋技術,另一項則是雨水集流補灌技術。

  3、半濕潤地區:黃、淮、海半濕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但同時又是水資源嚴重緊缺地區,水資源利用程度已達73%。以山東為例,該省平均降水量676.5mm,但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344m3,畝均307m3,說明降水量較適中而水資源緊缺是其一個重要特點。建國以來山東灌溉面積增加約7倍,現有效灌溉面積已達耕地面積的72.7%,灌溉水利用系數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說明其灌溉事業發展迅速,這是另一個特點。一般說來,正常年份半濕潤地區可以實現旱作糧食高產(如萊陽農學院經多年研究與實踐后認為,小麥畝產達到500kg的旱作技術是成熟的)。針對這些特點,我們認為黃淮海半濕區存在較大節水潛力,建議今后本著“水旱并重,以豐補欠”的原則推動節水農業快速發展!八挡⒅亍敝饕獜娬{水地、旱地都要以充分利用降水為基礎,切實加強旱作高產農田建設,并作好部份水地改為旱地或半旱地的技術儲備;“以豐補欠”系指為適應劇烈的年際間氣候變化,主動采取以豐收年補欠收年以及區域調節的應對策略,適當加長糧食生產計劃周期,允分挖掘半濕潤地區的氣候生產潛力,

上一頁 頁碼:[<< 1 2 3 4 5 6 >>] 下一頁 共6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更多關于 能否實現大量節約灌溉用水? 的資料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