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熱點專題 >> 其它專題 >> 創建節水型社會 >> 

節水型社會體制建設研究

時間:2006-12-26 來源: 作者:

節水的技術創新機制

技術創新為節水目標的實現提供了保障。不管是農業用水,還是工業和居民用水,都應該把節水技術的創新開發擺在首要考慮的位置。

首先,要通過政策鼓勵發明創造和技術創新。通過制定政策,鼓勵科研、推廣部門及相關企業從事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并配套必要的專項資金,以推動節水技術開發工作的開展。其次,還要推動各種節水技術的應用,加速節水技術成果轉化,使各種節水技術能盡快應用于生產和生活領域,滲透到千家萬戶。

目前在農業灌溉方面開展的節水技術項目比較多,取得的成效也比較大。世界上的多數國家,都是農業用水大戶。以前農作物灌溉大都采用大水漫灌的方法,其實真正被作物吸收的,只占到了用水量的1/3左右(高娜),造成了水資源的浪費。針對這種狀況,為了節約用水,很多國家都提出了“澆灌作物而不澆灌土壤”的觀念,并采取節水灌溉技術。政府則為技術的開發與推廣提供支持。為了發展節水灌溉,澳大利亞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一項是鼓勵農場改造灌溉渠道,推廣應用先進的微、噴、滴灌節水技術,以改變傳統灌水方式。政府規定,農場需改造灌溉系統,可以向州政府申請1.2萬澳元的設計補助,州政府農業部門負責推薦專家,幫助渠道設計,同時州政府向農場主補助30%的灌溉系統設備費用,這種做法很值得我們借鑒(許發輝等)。目前,在我國有些地區已經出現了專門以盈利為目的經濟實體——節水灌溉公司,使采用高技術的節水灌溉方式成為可能。

工業用水中,開展節水技術創新的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在污水的處理過程中。通過采用先進的技術,美國、日本等國家的水資源的重復利用率可以高達75~80%,而我國只有40%左右高娜,可見我們在引進和推廣技術方面,還有很大的節水空間。生活用水中的浪費現象也能通過技術創新來實現。比如,生活熱水使用前,管道中的冷水需提前排放,這部分水是無效水,造成了嚴重浪費。這種情況下,就需要考慮通過技術創新來完善,比如開發新型的熱水器,能夠實現用完后自動回抽水以排空管道中的剩余水,達到節水的目的。此外,還可以通過技術創新開發和推廣各種節水器具和配套設備,包括各種閥門、過濾器、輸水管道、龍頭裝置等來節水。

節水的激勵機制

廣大的用水戶是節水型社會的主體。針對用水戶建立起激勵制度,有利于調動他們的節水積極性。水資源問題的根本解決需要道德觀念的轉變和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需要每個公民每一個用水者從自我做起,共同參與。激勵機制有助于通過每個用水戶的參與,達到建設節水型社會的目的。通過不斷增強水的憂患意識和節水意識,改變消費觀念,形成良好的節水習慣和道德風尚,不斷提高節水能力,增強參與節水型社會建設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這是建設節水性社會的基礎,也是提高節水效益的重要環節。

為鼓勵節水技術的應用,可以允許將通過節水措施、降低用水定額而節約下來的水的使用權依法有償轉讓;允許在排污總量范圍內,對因積極的污水處理、采用清潔生產技術而剩余下來的排污權進行有償轉讓,這對鼓勵采用節水技術、減少水資源浪費是有積極作用的。在確定需水量的前提下,可以實行水量的定額控制,對于節約用水者,實行獎勵;而對于浪費嚴重或是用水超標的單位或個人,將給予處罰。通過建立激勵機制,鼓勵人人參與提高用水效率的工作中來。為了激發大家的節水積極性,在水資源管理的各個層面和各個環節引入民主管理和廣泛參與機制,鼓勵各種用水者協會的建立,使其成為連接政府與公眾的組織橋梁,國家與社會達成共識的制度渠道。特別是在農業方面,激勵機制和農民參與被認為是灌區水管理制度改革成功的兩個重要因素(王金霞等),可見提供激勵機制的重要性。因此,可以出臺農業用水節余量有償轉讓的政策,幫助農民有意識的節水。工業生產中建立企業節水激勵機制,通過財政補助、減免有關事業性收費等政策,鼓勵和支持節水技術改造和廢水回用,促進“節流減污”,緩解水資源危機狀況。

上一頁 頁碼:[<< 1 2 3 4 >>] 下一頁 共4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更多關于 節水型社會體制建設研究 的資料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