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積極建立高效協調的水務運行機制
實行水務管理體制改革,是實現從工程水利向資源水利,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的體制保障。但這項工作畢竟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著諸多問題需要研究解決:一是認識問題。一些地方領導簡單認為,成立水務局只是部門間職能的轉移,而不是從水資源的統一規劃、優化配置的角度去統籌考慮。二是運行機制問題。水務局對城鄉水資源進行統一調度、優化配置,是以水務局對城市供水、排水、污水處理實行直接管理為主要模式的,仍然是政企不分,這樣不符合政府職能的轉變和實行政企分開的要求。三是投資渠道問題。多年來,水利投入主要來自于農口,而城市供排水項目歸口城建部門,部分人誤認為水務局運行后造成了供排水的投資渠道不順。四是政策滯后。在推進水務改革的過程中,相應的配套政策滯后,城市水務管理一些技術規范標準沒有制訂。
針對上述問題,面對我國入世后水務管理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結合自治區水務改革工作實際,今后的工作思路是:圍繞水資源可持續利用這一主題,以建立完善的城鄉防洪減災安全保障體系、可靠的水資源供給與高效利用保障體系和維護生態環境的水資源保護體系為中心,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投資主體多元化、產業管理市場化、行業管理法制化的水務良性運行機制。為此,自治區水利廳局將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水務管理模式從政府直接監管向間接監督管理轉變。主要是從傳統的工程項目審批運行管理模式向依靠法律、法規對全社會水資源開發利用進行規劃、指導、監督、組織、協調和服務等管理方式轉變,從過去的管企業向管行業轉變,把工作重點切實轉變到涉水事務的全面管理上來。
二是使法制建設和行政管理體制相適應。水務管理職能到位后,各地法制體系建設還相對滯后,在對供水、排水等違法案件的處理上,仍存在著執法主體不合格的問題。要加大工作力度,清理與水務管理體制不適應的地方性水管理法規,重新明確執法主體,逐步健全水務地方性法規體系,積極開展供水、排水、節水等方面法規調研起草工作。
三是進一步理順投資渠道。要在積極協調關系,爭取原供、排水投資不受影響的前提下,實現水務工程投資從單純政府投資向投資主體多元化轉變。抓住我國加入WTO的機遇,充分利用市場經濟的規則拓寬投資渠道,吸引社會資金融入到城市水務建設中。
四是依靠管理與科技創新,提高水務企業的競爭力。城市水務企業是為城市提供公共供水、排水、水安全與水環境等公共服務的基礎設施部門,水務市場是一個特殊的不完全的市場。要通過水務企業從隸屬于政府向自主經營的法人實體轉變,將科學管理與企業經營戰略有機結合,引進和吸收國內外先進的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經驗和技術,使水務管理不斷向自動化、網絡化、智能化邁進,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供水安全與水質保證,提高服務水平,促進企業進入良性運行軌道。
五是從大局出發,協調好部門和各方面的關系。水務一體化管理,絕不是水務工作全部獨立運行,需要其他部門和行業的支持和配合。要努力消除部門爭權、爭利的狹隘思想,積極主動搞好協調,在全社會樹立公正管理涉水事務的新形象,努力營造一個“一龍管水,多龍治水”,全社會支持水務建設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