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北京市水務局宣布:到2007年底,北京市六環以內的河道可基本治理完成,實現碧水繞京城的目標。那么,北京市采取了哪些具體治理措施?能否如期實現,實現后會是怎樣一番景象?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日前采訪了北京市水務局的官員。
生態治河
水質還清
北京市水務局副局長畢曉剛介紹說,北京市六環以內共有52條河道,總長520公里,為“兩引、三蓄、四排”的城市河湖水系格局。這些河道、湖泊既發揮著供水、排水、調蓄洪水的作用,也是北京重要的景觀水域,是城市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北京市水務局副總工程師劉培斌說,為了能在2007年底基本達到“碧水繞京城”這一目標,北京市水務局采取了綜合性的治理措施,主要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一是截污治污,把還清水質作為第一要務。首先是加快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北京規劃在城區建設14座大型污水處理廠,目前已建成9座,還有5座正在加緊建設中。其次是消滅污水口。全市共有2300多個污水口,已經消滅了2000多個。
二是增加水量,優化調度河湖水源,擴大使用再生水,使水循環起來。每年集中向河道補充清水,今年僅從密云水庫調水就達2000多萬立方米。同時,將再生水作為河湖的第二水源,尤其要加大對中水的再生利用。此外,巧妙利用雨水,可以起到蓄清、排污的功能。為使河水流動起來,將下游河水用管道提升到上游,達到水循環。
三是實施水質改善。為保護河道水質,采用景觀生態浮床等生物技術種植水生植物,投放魚苗等生物,降解水體中的污染物,增強水體的自凈能力。
“在治河工程中,我們打破了過去單純從防洪角度治河的理念,實踐生態治河理念,比如建成河道天然凈化系統,在岸邊及河底用生態材料進行保護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劉培斌說。
確保北京奧運水環境
畢曉剛說,為了完成既定目標,北京市水務局當前正在加緊治理清河下段和二道溝等29公里河道,治理亮馬河、馬草河、蕭太后河等區管河道。
關于“碧水”的標準,劉培斌說,主要是兩種標準:一是對重要的景觀渠道和供水渠道,要求達到水功能標準;二是對排水河道,要求達到水清、不黑不臭,能夠恢復生物的多樣性。
“2007年底基本可以完成北京市六環以內城市水系治理任務,能夠確保2008年奧運會的水環境。屆時,北京將呈現‘水清、岸綠、流暢、部分河道通航’的‘碧水繞京城’的靈秀景致。”劉培斌說。
劉培斌表示,河道治理完成之后,要長期保持“碧水”標準,需要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長效機制,“我們正在研究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