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資高價競購的爭奪中,威立雅屢屢搶得頭籌,且其在5年前就以超過凈資產3倍的價格收購了上海浦東自來水公司五成股權。其首席執行官弗雷羅特曾表示,未來10年,威立雅水務全球業務量將實現翻一番,其中,中國市場業務在其全球業務的比重將占到10%。
而另一家外資公司中法水務到目前也以高出國內水務公司的價格獲得了南昌、中山、常熟等城市20多個項目的特許經營權。
直到上個月,外資水務公司在華的業務擴張還在持續。
公共產品供應為何要市場化
面對外資高價競購,市民們擔心之余發出疑問:水,作為一種自然壟斷性資源,一直由政府壟斷,為什么要賣,而且為什么不賣給國內的水務公司。
對于為什么要賣的問題,業內水務專家認為,水作為全民公益性產業,國家一直在虧本經營,對于水的開發投入遠遠大于水費的收入。但是,由于相關政策的原因,一些水務公司的收益卻在逐漸高漲。
國內有關水務專家出具的形勢報告也稱: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城市供水固定資產投資額年平均遞增18.2%,面臨的還有超過300億元的陳舊供水設施需要更新改造。如果再加上采用深度處理對工藝升級換代的壓力,供水投資缺口將更大。
據S.M.國際技術顧問公司統計,1996年中國整個供水行業只微贏利0.44億元,凈資產利潤率僅為0.1%。33%的供水公司虧損,平均每個供水公司虧損470萬元。另一方面,供水企業卻擁有巨額存量資產(2000年底,累計用于城市供水設施的固定資產投資已達1217.1億元),頗有“坐擁金山,行將餓斃”之態。
2006年,國家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副司長張悅談到未來5年中國水務市場總投資將達到1萬億元人民幣的市場規模時,算了一筆賬:污水處理領域大約有3000億元人民幣的市場規模;而城鎮管網和供水設施改造大約需要1000億元人民幣的資金規模。同時,以解決城鎮水資源緊缺為目的的調水工程也是一項相當大的資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