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完成建設部委托的《城市水業市場化》的專題研究,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生態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傅濤帶領的課題組走訪了深圳、上海、北京、西安、重慶等地,通過針對水業市場化問題的專門調研,他們感受到,現在水行業里的市場化是沒有規劃的,或者說是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算一步,概括起來共存在六個誤區:
一是投資形式的誤區。很多人認為,市場化以后政府對水業的投資要退出,這是一個認識的誤區。市場化講究投資多元化,并不是要政府退出。實際上在這個結構中,政府永遠是有一個角色的,是引導性的、補貼性的。
二是市場化一蹴而就的誤區。市場化是一個系統,從政策環境、金融支持,到政府監管,到企業主體的良性參與,再到公眾意識的有利監督,整個體系的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系統規劃逐步推進。整個市場化的過程應該有一個充分的、統一的規劃。
三是政府角色的誤區。市場化之后并不意味著政府甩掉了水業的包袱,而是擔負了更加嚴格監管的責任,是政府角色的轉變。政府的職責將包括規劃制定、價格監管以及行業水質、服務等標準規范的制定和監督。市場化程度越高,監管就越重要。市場化需要以更科學嚴格的監管來化解無限制的利益追求,沒有嚴格監管的市場化對水業發展更加有害。實際上盲目的市場化比原來那種計劃管理帶來的危害會更大。
四是認識誤區,F在推進市場化鼓勵民營資本和國際資本的進入,但是這不意味著市場化就等于民營化和國際化。實際上市場化以后,國有資本在里面的角色會很重,而且在一定時期內還是一個主角。有民營企業認為,BOT是民間的一種金融運作方式,很奇怪為什么現在國有上市公司也用BOT,覺得這是把BOT曲解了,其實這純粹是認識誤區。BOT只是一種操作方式而已。
五是國際化的誤區。沒有任何一個具體的WTO條款要求中國開放水業,而相反現在我們的開放程度超過了美國、德國等一些發達國家。我們不是反對國際化,國際化是要做的,但水業市場化不等同于國際化。
六是目標的誤區。投資和建設不是市場化的根本目的,而是階段目標。市場化不僅要關注水業的投資建設單元,更應該關注穩定安全和高效率的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