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城市水業發展的實施策略 |
時間:2007-09-20 來源: 作者: |
|
|
|
①研究制定有關城市水再生利用的法律、法規,可考慮按照中國城市水資源和用水情況,分為極度缺水、嚴重缺水、缺水城市等幾類,根據不同情況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包括城市節水、治污、水再生利用等內容,此項工作應上升到國家級的法律程序。? ②強化《城市規劃法》中有關水利用規劃的部分,加強水專項規劃的力度,形成更為完善、可控制的城市水利用規劃,并建立該項規劃的審批制度。? ③建立并完善城市水業的金融體制,借鑒國外經驗將國家撥款、金融債券、市場投資等進行有效的組合,以便加快城市水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制定合理的水價政策,包括水的再生利用價格政策。? ④抓緊制定有關水再生利用的技術政策和產業政策,指導行業科技進步和相關產業的發展
。? ⑤積極推動城市水行業的管理體制改革,改變長期以來所形成的將城市供水、排水分開管
理的體制,逐步形成有利于城市水業綜合管理的新機制,便于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點面結合、分步實施,以機制創新推動行業的發展。? 4 科技與產業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技術創新是當今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動力,在知識經濟時代更加需要以先進的生產力來改造和帶動傳統行業的發展。在科技與產業這一個層面上應著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①重視基礎學科的建設。? 學科建設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國際上發達國家對給排水學科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進行了調整,形成了給排水合一、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綜合性學科,我國目前也正在對給排水學科進行從內容到名稱上的調整。 ②制定有關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技術標準和規范。?
標準的制定一方面要針對不同的用水對象,例如回用到補給地面或地下水水源、工業、市政景觀、小區雜用和農業灌溉等的水質,其要求是不一樣的,應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吸收國內外的先進經驗,盡快出臺既適合國情又與國際接軌的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的標準和規范
。?③整合先進適用技術,加快技術創新步伐。?傳統的水處理技術是針對單項水質指標的(如混凝、沉淀、過濾、消毒等)。隨著水污染的加劇和人們對水質要求的提高,在污水處理方面為了達標排放,已從單項技術發展到了系統技術(如生化處理、物化處理等)。為了解決水資源短缺等更深層次的問題,要綜合考慮水質和水量的需求,因之對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對不同領域的技術進行優化集成,例如將傳統的給排水技術與現代生物技術、光電技術、膜技術等進行集成,才能實現城市水業進一步發展的目標。④建立各種類型的水再生利用示范工程。?示范工程不僅是摸索經驗、典型突破的引路工程,而且是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的綜合載體。經驗證明,示范工程的榜樣力量是無窮的。當前應組織力量在以下方面進行示范:?a.針對資源性缺水城市建立以水的再生利用為目標的示范工程;?b.針對水質性缺水城市建立以治污和水源恢復為目標的示范工程;?c.針對沿海缺水城市建立海水利用示范工程;?d.針對新建住宅小區建立節水和水回用綜合示范工程;?e.針對城市污水回用到工業用戶建立示范工程;?⑤利用市場機制推動產業化進程。?我國城市水業的發展,不可避免地要逐步走向市場,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提前研究市場化問題是為中國加入WTO以后所面臨的競爭做好準備。關于水權、水市場等提法在不同的體制下應賦予不同的含義,我國水業的市場很大,不能僅限于以水資源為主線的市場。在合理的價格機制下,城市供水可以實現產業化,就是城市污水處理、污水回用、海水淡化等也都應當引入市場機制,尤其是高新技術的發展使水處理設施更趨向集成化和裝置化,這將給傳統的城市基礎設施賦予新的、產業化的內容。?5 結語城市水業在新世紀中是一個大舞臺,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則離不開城市,而水又是城市的生命線。所以,開創城市水業的新局面是我們的歷史責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