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水業的市場化改革在政府和企業的共同探索中不斷推進。近年來,國家和有關部門陸續出臺和實施了市政公用事業的開放政策、特許經營政策、投資體制改革政策、鼓勵非公經濟政策等一系列相關的改革政策,更加快了城市水業市場化的進程。2005年可以視為中國城市水業市場化改革的監管年,政府將水業的市場監管真正提上了工作日程。
中國前階段所進行的水業改革基本上是以投資和產權為核心,政府市場化改革的動機主要是在解決投資不足問題,偏離了市場化改革“提高效率”這一根本,而這種偏離是水業設施建設巨大的資金缺口所決定的。目前城市水業改革正逐步邁進第三個階段,改革的目標也開始逐漸重視并回歸效率的提高。具體的表現就是開始注重監管、重視運營和服務水平、關注公眾利益和安全。
為了穩步進入第三階段的水業改革,需要在諸多改革觀念上進行提升,需要對以下新的、更深層次的認識誤區予以澄清。這些認識誤區的澄清與第三階段的改革要求直接關聯。
一、城市水業不是工程建設業而是服務業
長期以來沒有給城市水業一個明確的產業定性,在統計報表上統稱市政公用事業。由于城市水業由建設部門主管,而且由于過去長期水業建設、運營、服務的社會公益性質,行業一直是注重建設單元,由于運營由事業單位或者事業單位性質的國有企業來完成,因此忽略和掩蓋了水業本屬服務業的產業本性。
設施只是提供水業服務的工具,設施建設只是提供水業服務的準備階段。城市水業不是建設業,而是服務業,需要執行服務業的規則。服務業的定性也是施行特許經營制度的根本。正是由于對城市水業的不清晰定位,造成水業改革注重建設環節,不注重運營環節;注重引資效果,不注重監管和服務;政府注重市場開放引資,卻不能認同資本合理的投資收益;注重工程環節的招標競爭,忽略服務質量的過程競爭。
其實國際水業早就給了城市水業一個定位。國際水務集團威立雅水務和蘇伊士水務都將自己明確定位為環境服務商或者是環境設施運營商,他們沒有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工程公司或者是投資公司。國際水務集團的水務投資是為了獲得運營權,為了拉動服務。這些公司在進入中國水業市場的前期,被政府的引資目標所左右,只能做固定回報或BOT等類型項目,這些項目類型更多的是融資行為。其服務成分,或者是運營技術的成分都是非常少。偏離了國際水務集團的主業,不能發揮專業公司的所長。目前,幾個最主要的國際企業在中國的水業業務都在進行戰略性調整,向運營和服務方向回歸。
二、市場化改革的重點在于效率,而不是在于資產
水業市場化改革由兩大動機所推動,一是吸引資金,伴隨著城市化迅速提高的巨大的投資需求,僅政府力量難以滿足;二是提高水業運營效率,增進服務,實現水業的可持續發展。
這兩大動機在不同的改革階段和不同的管理層次有不同的側重。應該說到目前為止,增加投資仍然是以前,甚至目前政府推動改革的核心動機,而對效率的追求則剛剛開始提上日程;由于80年代以后地方城市政府就是城市水業的投資主導,因此城市政府比中央政府和省政府更加重視市場化改革的引資效果。
即便是現在,面對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現狀和對建設發展資金的巨大需求,各級政府仍然難以避免將引資作為水業市場化的首要目的。既然地方政府取舍的關鍵是資本,行業所有的改革話題側重點集中在資本也是必然的。中央政府在2003年以前對市場化改革基本沒有太多指導。國家的主要政策都是開放、引資。建設部作為行業主管部門,或者說是主管運營服務的部門,是2003年以后,才逐漸強調效率問題,并逐步提上改革日程,才開始關注水業本身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