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務管理體制改革的成效
目前,全國水務管理體制改革已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一是克服了部門職能交叉、政出多門、辦事效率低下的弊端,體現了精簡、統一、效能和一事一部的機構設置原則,也有利于公眾參與水管理。2000年5月上海市水務局成立時我就去過上海,短短兩年時間,水務局已經顯示出了城鄉水務統一管理的體制優勢,過去水資源分割管理,在咸潮期需要調水時,是由建設部門提出要求,報主管城建的副市長,主管城建的副市長與主管水利的副市長協調,再安排水利局與太湖流域管理局聯系,一般要7-10天,而水務局成立后,只需報主管市長后即與太湖局聯系,1-2天就可以完成協調工作,看到這些成績感到非常高興。
二是水務部門統籌調度地表水與地下水,優化配置城區、郊區以及區外水資源,有效緩解了供需矛盾,提高了城市防洪和供水保證率,改善了城市生態質量。包頭市水務局在黃河水質超標、供水緊張的情況下,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實施"三水"聯調,減少黃河取水量,加大水庫和地下水的取水量,使供水水質明顯改善,保證了百萬人口飲用水的水量和水質。大連市統一調度城鄉水資源,提高了城市供水保證率。
三是水務局在轄區范圍內合理利用并逐步提高水資源承載能力和水環境承載能力,科學調整產業結構布局,實現水資源的供需平衡。黑龍江省針對呼蘭河、穆棱河等流域水田過于集中,影響城鎮及農村用水的狀況,制定了全省水田戰略調整規劃,將水田發展布局向水源豐富的黑龍江、烏蘇里江沿岸轉移,以減輕中部地區水資源壓力,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四是有利于城市水生態系統建設和水環境改善。城鄉水資源、地表地下水資源統一管理后,水務局優先解決規劃區地下水超采引起的生態問題,統籌考慮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城區水環境普遍得到改善,水生態系統建設還提高了城市品位,拉動了地產升值,有利于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和城市現代化。同時,城市防洪工程與市政工程、生態環境建設相結合,發揮了綜合效益。包頭市過去由于地表地下水分割管理,地下水取水許可制度不能有效實施,形成了對地下水的競爭性開發,掠奪式使用,承壓水位累計下降43米,水務局成立后,發揮城鄉水務統一管理的體制優勢,對全市336眼自備水源井進行登記并換發取水許可證,下達用水計劃,并封停無證取水井40眼,減少地下水開采量100萬立方米。
五是有利于建設統一的水務市場和強化水務資產運營,實現水務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上海水務局成立后,組建了水務資產經營管理公司,推進水務工程投資、建設、管理、運營四分離,培育和規范水務工程建設和水務設施運營兩個市場,2001年成立了上海水務集團,通過社會投資項目招商,組建中外合資自來水企業,解決了水務投資渠道問題。黑龍江省大膽采用BOT形式,在海林、北安等縣市建設城鎮供水項目,既保證了城市供水,政府又不增加財政負擔。
在城鄉水務統一管理體制初步建立后,各地在深化改革,建立水務良性運行機制方面也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深圳、上海、呼和浩特等水務局在盤活水務存量資產,建立多元化的水務投融資體制;建立水務集團,深化水務企業改革等方面都創造了很好的經驗。
水務管理體制改革在全國范圍內已經取得了重要突破,收到了明顯的成效,但是改革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在管理體制方面,還有一些水務局沒有真正實現涉水事務一體化管理或一體化管理的程度有待提高,與城建系統、環保系統的分工協作關系沒有完全理順,系統內政企、政事不分的問題較為普遍;在運行機制方面,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尚未建立,多元化、市場化的投資渠道尚未形成,水務現代企業制度改革滯后;在政策法規方面,現有的行政法規不適應城鄉水務統一管理新體制的要求,水務管理技術標準體系有待建立和完善;在隊伍建設上,水務系統的思想觀念、人員結構、業務素質不能適應城鄉水務統一管理新體制的要求。這些問題是新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問題,是新舊體制交替中的問題,在一定意義上是很難完全避免的,這些問題都將在改革的實踐中逐步得到解決,使新體制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