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全國供水企業的經濟效益普遍較差
??長期的政企不分,使我國供水企業普遍機構臃腫,勞動生產率低下;同時,由于水價與價值背離和原水成本日益提高,最終使我國供水企業呈全行業性虧損局面。在1993年供水企業進行財務和會計改革以來,這種虧損局面便更加清晰地暴露出來。據S.M.國際技術顧問公司統計,1996年中國整個供水行業只微贏利0.44億元,凈資產利潤率僅0.1%。據報65%的水司有利潤(551個城市中有359個有利潤,不排除有虛報情況),平均每個自來水公司利潤220
萬元;33%的供水公司虧損,平均每個供水公司虧損470萬元。這些虧損公司的效益很差,以至于幾乎全部吞掉了贏利公司的凈收益。隨著我國市場化改革的深入,虧損局面還在逐年擴大。
1.2 我國供水企業的生產技術水平普遍較低
??由于供水企業經濟效益較差,以及近幾年來政府財政收入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無力對供水企業進行投資,使供水企業嚴重缺乏技術更新和設施改造的資金,導致生產技術水平普遍較低。在哈爾濱,1915年的日產水泵仍在運行。在沈陽,水司原擬借修路之機,對一條1958年建的石棉水泥管進行更新改造?僧旑A算后得知需要500萬元資金時,竟因"囊中羞澀"而只好作罷。較低的生產技術水平直接導致我們的自來水水質與國際上產生較大差距,惡化了投資環境。
1.3 我國供水企業的規模偏小,數量偏多
??根據我國現行政府管制體制,供水行業的主要業務是由各地方政府的企業獨家壟斷經營的,政府既是管制政策的制定者和監督者,又是具體業務的實際經營者,這就決定了這種壟斷的性質是一種典型的行政性壟斷,而不是基于自然壟斷的經濟性壟斷。這種行政性壟斷,使長期以來在供水行業積聚的龐大固定資產,廣泛分布在條條塊塊的行政區劃內幾乎凝滯不動,成為不可調整、缺乏價值增值的死資本。我國供水企業形成了規模偏小、數量偏多、割地自守、缺乏競爭的現狀。從宏觀上看,整個供水行業呈現出企業組織的"小矮樹"狀態和條塊分散化格局。作為自然壟斷產業,我國供水企業的規模經濟效益沒有得到根本上的體現。中國的水工業企業集團仍處于萌芽狀態。
??通過國內外水工業現狀對比分析,我們已明顯感觸到我國供水行業急需進行一場深刻的變革。同時我們還發現,我國對供水企業進行市場化改制的目標,已經不能再僅僅局限于水價改革、政企分離、建立"四自"企業之類,僅讓政府"甩包袱"、企業不虧損的目標;而應在此基礎上,在更廣的范圍內,加大改革深度,為培育我國自己的民族水工業企業集團積極創造條件,以期在新的世紀參與國際競爭,并逐漸強大起來,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中一個新的利潤增長點。后者,對于政府管制政策的制定者們來說,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