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開展節水型社會建設,為水務改革奠定基礎。各地要結合本區域行業用水實際,編制和完善滿足本地經濟發展要求和符合本區域水資源供需平衡的用水定額微觀指標體系和用水總量宏觀控制指標體系,明晰初始水權,層層落實節水責任,通過微觀定額實行用水宏觀總量控制。加強取用水計量和監控系統及設施建設,在生活、工業、農業等方面取水,輸水、凈水、配水和用水各個環節安裝計量設施設備,全面推行計量用水和依量收費,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在城市發展規劃與建設中,要充分體現以水定發展的原則,根據水資源承載能力和水環境承載能力調整發展方向和產業結構。要建立城市上下游之間的發展與補償協調機制。
(三)加強培訓,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水務管理、經營與技術隊伍
各地要切實加強水務隊伍建設,加強在職培訓,加大培訓經費投入,不斷提高水務管理人員的整體素質。水務改革所賦予的新的內涵和要求,促使水務管理部門要進一步強化服務意識,更新管理理念,探索應用新知識、新技術、新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努力樹立水務管理的新形象。
(四)加大宣傳力度
加強對水務工作及相關法規的輿論宣傳,首先要向各級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宣傳,要把水務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當前水務改革的發展態勢講清楚。要闡明開展水務改革,實現城鄉涉水行政事務統一管理,不是誰歸誰管,更不是誰吃掉誰,而是遵循水的自然屬性,落實中央新時期治水方針,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迫切要求。要注意實事求是的原則,結合水務改革的成效和典型地區的經驗,說明新舊水務管理體制的利弊,水務改革能解決什么問題。同時,要廣泛利用各種媒體,加大對公眾的宣傳力度,全面反映水務體制改革進展情況、成效和主要經驗,使公眾能夠對水務管理有正確的認識,營造有利于改革的輿論氛圍。
(五)選準突破口,使水務管理盡快顯現成效
水務體制改革工作的成敗關鍵看成效,各地在工作過程中,要針對水資源配置、節約、保護、防洪工程建設、區域聯合供水及城鄉供水一體化等領域,找準突破口,顯現水務管理成效。要合理配置水資源,在自來水管網覆蓋地區,逐步削減地下水開采量,保護地下水資源。加強水功能區管理,在水污染嚴重,水生態惡化較為突出的城市,要根據城鄉發展需要,從滿足城市發展對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甚至水文化的角度,城市防洪工程、河道整治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污水治理工程統籌安排,高水平規劃、高標準建設,營造城市良好的水環境,建設城市水系統,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協調;對尚未考慮污水治理的在建城區河道整治工程,應補充做好城區污水治理工程規劃、設計等前期工作,并列入實施計劃,做到城區河道整治與城區污水治理相同步。在城鄉缺水嚴重的地區,多水源聯合調度提高城市供水保證率,可以充分體現水務統一管理的優勢,緩解水資源緊缺形勢。統一配置地表與地下、城市與農村、區內與區外水資源,應用水權理論研究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互補償、區域用水轉移的效益補償和行業用水轉移的效益補償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