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業近幾年的發展勢頭良好,改革成效顯著有目共睹,盡管也存在反對之聲、猶豫現象,但總體上水業改革的市場化取向獲得了大多數主流觀點的支持。城市水業改革在邁過打破壟斷、開放市場的入門階段后,正進入市場準入競爭的爬坡階段,具體的操作思路和改革路徑選擇等顯得尤為重要。
結合這幾年參與國內幾十個城市水業改革和市場化運作項目的咨詢經驗,筆者希望從專業咨詢公司的角度談談對操作思路和改革模式選擇的看法。
一、水業改革的核心問題和解決思路
中國水業改革牽涉的問題頗多:如資金不足的老問題,企業改制員工安置分流的難題,還有水務市場化后政府如何定位的新課題,常常顯得錯綜復雜、頭緒繁多,但透過這些現象的迷霧,可以將它們歸結為三大核心問題,即價格、產權和利益平衡。水業改革這三大核心問題相互交織、互相影響,成為各地改革中必須解決的關鍵之處。
(一)價格
首要的問題當然是價格。眾所周知,我國過去實行了幾十年的福利型供水價格,目前正在向成本加合理利潤的新水價體制過渡,國內供水價格呈現總體上升的趨勢;污水處理收費制度普遍推行。
合理的水價是水務項目引進市場機制的基礎性商業條件,缺乏有效的收費補償機制對社會資本投資水務項目絕對構成障礙。
據我們的觀察,國內城市供水價格基本調整到位,甚至有些地方已經超前調價,處于利潤豐厚的狀況。問題主要在于現行的價格成本監審效果不彰,導致成本信息不對稱問題比較嚴重;聽證會式的調價機制失靈,本來是社會聽證,變成了政府考慮社會穩定和政治氣候進行的民主集中,隨意性很大。投資者的財務模型中最難確定的因素就是水價。
污水處理費方面,收費水平及征收率偏低是突出問題。特別是在內陸城市,0.2~0.3元/立方米的污水處理收費標準相當普遍,即便在全國污水處理收費最高的蘇南地區,如果考慮管網建設投入和維養,現行1.1元/立方米的平均污水處理費也無法做到對污水處理系統的完全補償,需要政府的補貼。
(二)產權
第二個核心問題是產權。我們希望強調產權改革是水業引入市場機制的重要但并非僅有的方式。以投資主體多元化為主要表現形式的產權改革對原有體制帶來的改革沖力的確是最強的,后文介紹的各種創新模式的應用反映了這兩年產權改革的具體成果。
此外,整個行業對非產權性的改革方式重視不足,滿眼全是股權轉讓、TOT和BOT等模式,歸根到底還是地方政府的融資饑渴癥和浮躁心理影響了判斷。
城市水業為何要搞產權改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行業管理部門希望借此打破行業壟斷;地方政府需要籌措城建資金;知名水務運營商稱可以提升企業管理水平;財務型投資人則將其視作新一輪投資機會。現在比較突出的矛盾是國資部門、行業管理部門及水務企業對待產權改革有著明顯不同的態度,相互間經常頂牛,導致一些地方的改革走走停停,或者走回頭路。
(三)利益平衡
我們過去往往諱言利益,但事實上利益平衡是無法回避的最大問題。毋庸置疑,地方政府、水務企業管理層、企業職工、投資人及社會公眾都有各自不同的利益。以往人們常常將地方政府視作社會公眾利益的代表;或者認為水務企業管理層和員工是一個利益共同體;抑或認為水務企業與投資人的利益必定對立,不會有合謀的情況都是把這個問題簡單化了。根據我們的咨詢經驗,前面的五類主體之間的利益博弈極大地影響著水業改革的方向,幾乎每項政策出臺、某個項目的改革方案都是政府與水務企業之間利益平衡的結果。
現在有種傾向,對社會公眾、政府、水務企業職工的利益可以大張旗鼓地宣傳、保護,但涉及到投資人的合法權益就默不作聲了(譬如如何保證特許權的排他性、政策性原因收回特許權的補償等),協議文本上不敢提。從保證改革的長期效果看,我們認為投資人的合法合理權益必須得到尊重。
破解水業改革中的三大核心問題,我們提出以下四個方面的解決思路,供大家參考。
1.理順行業管理體系,重新規劃水資源、城市供水、污水處理、管網建設、污染控制等水業相關管理職能的權責關系;建立水資源的流域管理和以城市為單位的水業管理新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