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排水行業的發展與變遷
時間:2007-03-05 來源: 作者:
1.3 70年代
在
70年代,為解決城市污水的凈化處理問題,一些成市利用郊區的坑塘洼地、廢河道、沼澤地等,稍加整修或圍堤筑壩,建成穩定塘,對城市污水進行凈化處理。穩定塘一般分為:沉淀區、厭氧區、缺氧區、兼氧區和好氧區;有的還設有深度處理區。實踐表明,設計合理,管理完善的穩定塘,其凈化污水效果較好,且具有電耗低、運行成本低、管理方便和設計簡單等優點。利用適當地形建塘,土方量小,可不征或少征地,投資省、式期快。但是穩定塘也有占地多、處理效果受氣候、季節影響較大、易污染地下水、污泥不易排除和處理利用等缺點。據調查這個時期在全國已建成投用投入使用的各種類型的穩定塘有
38座,分布在
17個省、自治區、市;每日處理城市污水量
172.7萬
m3,其中城市生活污水量占一半;其余包括石油、化工、造紙、印染等多種工業廢水。以齊齊哈爾、呼和浩特、長沙、武漢、保定和新疆地區一些城市具有代表性。
上海市從
60年代末開始,先后進行了城區污水輸送干線工程建設
——東干線、南干線工程建設,將合制污水排入長江,以減少對黃浦江市區段的水質污染。
由于開始重視防止
“公害
”和引進先進工業技術,開展與國外的技術交流,并逐步加以應用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逐步探索和適應我國國情的設計和工程技術,為隨之而來的建設高潮奠定了基礎。
1.4 80年代
在
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城市水污染日益得到重視,城市排水設施建設有較快發展。鑒于城市排水設施建設國內投資少、金融機構款利率高、要求還貸年限短,以及排水設施運行不收費無力償還貸款等到現行政策無法適應的情況下,國家適時調整政策,規定在城市政府擔保還貸條件下,準許使用國際金融組織、外國政府和設備供應商的優惠貸款,推動了一大批城市新建排水設施,較好的控制了城市水污染!吨腥A人民共和國污染防治法》要求建設、完善城市排水管網和污水處理設施,并對社會環境質量標準,以及結合中國經濟、技術條件,制定國家及地方的污染物排放標準,做了規定。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及報告書制度、排污收費制度。人國開始征收排污費和城市排水設施有償使用費,明確要求城市排水設施有償使用費做到?顚S糜谂潘O施的維修養護、運行和建設。
《關于防止水污染技術政策的規定》和《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等文件中規定,除少數大型企業或遠離城鎮的企業,可自行處理達標利用或排放外,其他能排入城市排水管網的,應由以企業單獨治理為主逐步過渡到以城市匯水區為單元,區域綜合治理為主。企業只需要對重金屬和難生化降解的有毒有害物質進行曲必要的預處理,達到城市排水管道接納的排放標準后始可排入城市排水管網;其余符合城市排水管道排放標準的工業廢水,可直接排入城市排水客網,由城市綜合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廣州市在建設大坦沙污水處理廠時采取要求企業按所排放的水質和水量,承擔應分攤的基本建設資金;新建企業則按
“三同時
”投資比例,將污水處理的基本建設資金向城市主管部門繳納,以集中使用于水污染綜合治理工程的建設。建設部為此發文予以推廣。
國家重點支持風景旅游城市中的杭州、蘇州和桂林等先后改建和新建排水管網和污水處理場。為了適應工業生產的發展,以及綜合整治環境的要求,人們對城市排水問題普遍引起重視。上海市利用政府投資和世界銀行貸款進行以整治蘇州河污染為主的黃浦江合流污水一期工程;投產以后,目前二期工程正在建設施工中。天津市興建了大型紀莊子污水處理廠、杭州市整治中河、東河并建設了四堡污水處理廠,環境綜合治理效果明顯。武漢市結合整治黃孝河徹底解決了市中心區多年漬水危害,改善了市區環境。
沿海開放城市的開發區大多進行了合理規劃,城市基礎設施能做到統一規劃、超前建設,排水設施也能適應經濟發展和生活需要。
上海、常州等城市在新建住宅區時不再建設化糞池,而是配套建設了小區生活污水處理廠,由于配套排水管道短、投資省、管理方便等,具有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好的優點。深圳市對城市排水設施不完善地區的新建樓群的生活污水,要求采用
“一體化
”污水處理裝置就地處理達標后利用或排放,控制了新區水污染。
隨著國家環境保護的有關規定,工業企業也建設了工業廢水處理裝置,有利于改善城市地區的水環境,也為城市集中污水處理廠減輕污染負荷。
1990年底,企業共建成水污染治理設施
40230套,日處理能力:設計
6294.1萬
m3,實際
5219.8萬
m3,基本建設總投資額
126.82億元,全年直接運營費
18.08億元。
上一頁
頁碼:[<< 1 2 3 4 >>]
下一頁
共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