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式自生動態膜生物反應器處理垃圾滲濾液的小試研究

時間:2007-01-24 來源: 作者:

  膜生物反應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與傳統的活性污泥法(Conventional Activated Sludge,CAS)相比,有更可靠的出水水質和簡便的操作方式[1,2],被認為是最有前途的水處理技術和中水回用技術之一。但是,膜面的膜孔堵塞和凝膠層及濾餅層等形式的膜污染[3]易造成膜通量的下降,它就象在原有的膜面上

  再敷上了一層膜[4],一些學者稱之為動態膜(Dynamic Membrane)或次生膜(Second Membrane[5,6],把利用這種膜做成的生物反應器稱之為動態膜生物反應器[6]。盡管膜污染會導致膜通量的下降,但它有助于對小粒子的截留,提高過濾分離性能,而且與相同孔徑的非動態膜相比,它的滲透性也更好。國內已有部分高校和科研機構在研究動態膜生物反應器應用于生活廢水的試驗研究[6-9]。他們在研究上均采用了孔徑在100 微米左右的微網材料制成平板式的膜組件。管式膜組件在反應器單位容積過濾面積和操作等方面比平板膜更有優勢,本文在實驗室小試基礎上初步考察了管式動態膜對垃圾滲濾液的處理。

  1 實驗材料和方法

  1.1 實驗用水

  實驗用垃圾滲濾液取自北京六里屯垃圾填埋場調節池, 水質為: COD=4058~9151mg/L, BOD5=2800~5700 mg/L, BOD5 /COD=0.63~0.71,NH3-=598~1104mg/L,pH=7.78~8.00。由于該滲濾液含有較高的氨氮和較高的有機物,在進入膜生物反應器之前進行了稀釋和水解處理。實際的膜生物反應器的進水水質為:COD=625.8~1420mg/L, NH3-N=598~1104mg/L, pH=8.14~8.35。

  1.2 膜組件

  實驗采用的膜材料為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細絲材料制成的編織管,管外徑4mm,壁厚0.4mm。實驗采用自制簾式膜組件,膜組件高20cm,有效面積為0.04m2。圖1 是無污染新膜片顯微鏡下放大40倍照片。

  1.3 實驗裝置與流程

  實驗裝置如圖2 所示。

  整個實驗系統有兩部分組成,水解池和動態膜生物反應器(DMBR),反應器由有機玻璃制成,DMBR是實驗的主反應區。其中水解池為長方柱形,有效容積24L0.2×0.15×0.8m),HRT=7d。水解池在工作時有攪拌器(J1-100W)的攪動加強傳質,轉速為500rpm/min。水解池的進水由蘭格蠕動泵(BT-100M)從原水池供給,原水池的垃圾滲濾液經過了適當稀釋,使得水解池的實際進水水質為:COD=2100~3400mg/L,NH3-N=410~620mg/L ,pH=7.86~8.05。DMBR 外型也是長方柱型,有效容積為9L0.20×0.15×0.30m)。DMBR 內設置擋板將反應器隔為生化區和膜池。在生化區和膜池內均設有穿孔曝氣管,生化區曝氣為 DMBR 內混合液供氧和推動混合液循環之用,曝氣強度為0.4m3/h,混合液DO=3~5 mg/L;膜池曝氣管的反曝氣強度為1.0m3/h。DMBR HRT=3d,MLSS 控制在4.2g/L 左右。DMBR 的進水水質為:

  COD=625.8~1420mg/L, NH3-N=598~1104mg/L, pH=8.14~8.48。系統在運行的50 天時間內沒有排泥。膜出270 水利用膜池的液面和膜組件集水管出口間的壓力水頭△H(圖2 所示)自流出水。

上一頁 頁碼:[1 2 3 4 5 >>] 下一頁 共5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更多關于 管式自生動態膜生物反應器處理垃圾滲濾液的小試研究 的資料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