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衛生填埋場中的防水處理
時間:2007-01-22 來源: 作者:
2.2 實例二
威海市新建的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場位于威海市西南17km,場區總面積32.4萬m2 ,設計服務年限26年。
場區水文條件、地層分布主要由第四系及基巖組成;鶐r由變質巖和巖漿巖組成,花崗巖的巖石完整、堅硬致密、裂隙不發育,屬微風化,滲透系數為5.52×10-7~7.05×10-8cm/s,厚度在數十米以上。該層東、南北三面垃圾場邊緣向上隆起,與自然地形相同,形成一個簸箕狀谷地。場區地下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賦存于第四系中的孔隙潛水;另一類是賦存于基巖中的裂隙水。據地質報告,場區內僅發現一條張性斷裂帶,對場區防水也無影響。鑒于場區最下層是完整的花崗巖,設計填埋場水平防水處理以該天然隔水層自然防滲為主,填埋區底部依次鋪設人工粘土層和塊石墊層。
場區垂直防水系統主要由在下游谷口處的混凝土截污壩、地下截滲墻以及基巖防水帷幕組成。結合場區底層的天然不透水層即可將垃圾滲濾液封閉在場區內,防止對水體的污染(如圖2)。此外,根據填埋場地貌及滲濾液水量水質情況,在垃圾透水壩和截污壩之間設置一座調節池,設計庫容5萬m3 。
截污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壩高22.0m,壩基坐落在基巖上。壩軸線長45m,頂寬2.0m,底寬16m。壩體前后邊坡均為1:0.5,邊坡16m以下垂直到壩底。壩前設止水板,止水板上進行壩基帷幕灌漿。壩肩岸坡為第四系覆土及強風化層,該層防水采用地下連續混凝土防滲墻。墻底到不透水基巖垂直防水采用灌漿帷幕。整個垃圾填埋場防水體系的重點為基巖灌漿帷幕。帷幕軸線長430m,帷幕終點到天然不透水層,帷幕平均深度30~40m。工程實踐證明,帷幕灌漿在強、中風化巖層中單純采用普通水泥灌漿不能完全達到國家規范要求,灌漿必須采用水泥與化學灌漿相結合的施工工藝。在工程帷幕灌漿施工過程中,經過不同灌漿防水材料反復進行現場試驗,最后確定采用雙排濕磨細水泥灌漿、中間夾單排化學灌漿(共3排灌漿孔)的方案。排距0.5m,水泥灌漿孔距1.5m,化學灌漿孔距0.75m。濕磨細水泥和化學灌漿材料均由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科學院提供。工程總計完成水泥灌漿14 291m,化學灌漿19 119m。經檢查驗收,帷幕平均滲透系數K≤10-7cm/s,全部達到設計要求。
上一頁
頁碼:[<< 1 2 3 4 >>]
下一頁
共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