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供水安全概況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供水系統,尤其是大規模的集中式城市供水系統的安全保障問題愈發顯得重要。針對目前我國城市供水普遍存在的水量不足、水質較差和供水設施運行事故頻繁發生等問題,進一步加強城市供水系統安全性管理和技術研究,構建城市供水水源利用安全、水質處理安全和管網運行系統安全的多級保障體系十分重要,也是新時期堅持科學發展觀和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任務。
1、城市供水安全的內涵
城市供水安全涉及到水安全的各個方面,它不但要求有優質充足的供水水源,健全可靠的凈水處理設施,安全穩定的供水管網,而且還要求有可靠、先進、快捷的水質監測技術手段和系統、靈活、快速的事故應急處理機制,這些共同構成了城市供水安全保障的內涵。城市供水安全體系即由供水水源改善、水廠凈水工藝改進、輸配水管網完善、水環境保護等共同構成的對供水水量和水質的安全控制與保證。
2、城市供水安全發展需求目標
城市供水安全是現代化城市安全和防災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條件。城市供水系統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供水水量、水壓和水質保證率,確保供水系統的運行安全是城市供水安全保障的基本目標。"十一五"期間,我國城市供水安全的具體發展需求目標是:保障城市居民有水量充足、水質合格的飲用水源,有安全、可靠的凈水處理設施與輸送系統,有完備、快速的城市供水安全應急處理系統,以及有科學、高效的城市供水系統運行管理體系等。
二、城市供水安全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也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城市供水安全仍然存在并面臨著較為突出的問題。
1、水源短缺,污染嚴重
經過多年堅持不解的努力,我國城市水環境污染加劇趨勢已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區的水環境質量有所改善,但總體水環境形勢仍然相當嚴峻,污染物排放總量還很大。城市用水量的增加,直接導致城市排水量的增加,但由于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大量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排放,導致區域性水體污染,水環境功能退化現象嚴重,造成了部分城市的水質型缺水問題。據2005年的有關調查顯示,調查范圍內有45個城市的飲用水水源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有機物污染狀況。供水水源的污染,不僅加劇了水源短缺的矛盾,而且加大了飲用水的處理難度,致使部分水廠不得不采取更為復雜、處理成本更高的深度凈化處理工藝。而與此同時,飲用水深度凈化處理過程中所產生的大量消毒副產物和人工合成有機物,將對人體健康構成一定的潛在威脅。
2、輸配水系統安全性差
城市供水系統中輸配水管網安全性能的好壞,是影響城市供水安全的重要因素。當前,我國城市供水管網系統存在著較為嚴重的管材低劣、管網老化、施工技術落后及非正常工況運行等問題,其中以大中城市中的老城區尤為突出。以東北某城市為例,2004年城市用水人口比建國初期增長了12倍,供水能力由當時的5萬m3/d提高到了115萬m3/d,而供水管道長度只由原來的460Km增長為1360Km,僅增長了3倍,管網鋪設密度與建國初期相比,不僅沒有增加反而下降,并且在這些供水管道中,使用50年以上的管道約占總長度的42%,管網老化問題十分突出。另據2003年全國20個省區的統計資料表明,目前城市供水管網中嚴重老化、管材低劣、施工技術落后的分別達到了2.03萬Km、1.83萬Km和0.95萬Km,分別約占供水管網總長度的11.1%、10.0%和5.2%。
在這些現狀中,多數城市普遍存在的輸配水管網系統安全性能差問題,導致了較為突出的供水服務壓力不足、管網漏損率高、爆管事故頻發、管網余氯消耗速率加快、二次污染嚴重等供水安全問題。
3、凈水處理設施與水質監測手段落后
近年來,由于水環境污染的不斷加劇,尤其是部分供水水源地水質污染狀況嚴重并繼續惡化,微污染水源水比例逐年增加,嚴重影響了供水水質。部分城市供水廠的水質監測能力仍然較為薄弱,水質監測手段落后,供水水質安全缺乏有效的技術保障。特別是針對目前突發性水污染事件頻發狀況,對水質監測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5年初,建設部發布實施的《城市供水水質標準》(CJ/T206—2005),對現有的常規凈水處理工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戰。
4、突發性水污染事件頻發,供水安全應急措施亟待完備
近段時期以來,影響我國城市供水安全的突發性水污染事件屢有發生,不但影響了人民群眾的正常生活和身體健康,還給經濟發展造成了很大的損失,甚至影響到城市和地區的社會穩定,以及流域生態安全和國際關系。突發性水污染事件頻發和城市供水安全應急預案與快速反應處理機制的不健全、不完備所產生的矛盾,已成為當前城市供水安全所面臨的又一挑戰。
三、城市供水安全保障措施
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對城市供水安全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時,也對城市的安全供水提出了新的命題。面對城市用水需求量日益增加、水質要求不斷提高,為確保城市供水的安全、穩定、可靠,需建立完善的城市供水安全保障體系。
1、供水安全保障體系的構建
城市供水安全保障體系是一項涉及多層次、多尺度的系統工程,需要不同部門、多方面的共同協作來完成。針對目前我國城市供水安全存在及面臨的諸多問題,提出從行政、技術和管理三個方面的綜合手段,通過三者的協同作用,解決現狀城市供水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實現安全供水的目標。城市供水安全保障體系多級框圖如下。
2、供水安全保障措施
(1)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合理布局與調整產業結構
城市產業結構發展與布局充分考慮當地水資源、水環境的制約因素,注重研究城市產業經濟發展及其布局對水資源條件的依賴和對城市供水安全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根據城市水資源承載能力,合理確定城市產業結構類型與布局;以綠色工業產業政策為準則,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在實現工業增加值增長的同時,控制工業用水量增加,減少工業廢水排放量,促進城市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保障城市供水安全。
(2)大力提倡節約用水,開源與節流并重
大力提倡節約用水,開源與節流并重是實現城市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確保城市供水安全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舉措。通過節約用水,尤其是對工業企業等集中用水大戶采取節水措施,提高水的循環利用率,一方面可以達到節約水資源的目的,同時減輕了城市供水廠和供水管網系統的運行負荷,減少了城市污水排放量,減輕對城市水環境的污染影響,這對于提高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實現可持續發展意義深遠。
(3)加強水源保護與建設
加強城市供水水源安全防護和備用水源工程建設,根據條件建立相互獨立的多水源供水系統或建設一定能力的備用水源,并按常規水源防護措施進行有效的防護和監管,以備隨時應急啟用。對于水源嚴重污染,并不再適宜作為供水水源的,應將城市水源保護、備用水源工程和城市節水等設施的建設納入城市建設規劃。
(4)加強凈水設施建設與管網更新改造
凈水處理設施是城市供水系統的核心,是實現源水由天然屬性轉變為可飲用性質的關鍵環節,凈水處理設施的運行狀況,決定了水廠出水水質的優劣。進一步加強凈水設施建設與技術改進,廣泛采用先進自動控制技術和現代信息化管理技術,建立和完善供水系統水量、水質與運行安全管理和監控體系,實現城市供水系統管理技術現代化,優化凈水效果。城市供水管網的完善與更新改造也是提高城市供水安全性能的重要措施。城市供水設施系統建設應堅持“廠網并進、管網先行”的指導思想,提高管網材質,采用先進施工技術,實施管網優化調度。當前,需特別加大對嚴重老化供水管網的更新改造力度,減少供水漏損和爆管事故發生,降低管網二次污染危害。
(5)完善水質督察體系,提高水質監測水平
城市供水行業投資主體或經營主體的多元化,加快了城市供水行業的市場化改革發展步伐,同時也對城市供水水質督察帶來了新的難題。進一步強化政府對城市供水水質的監管能力,建立健全水質督察體系,形成系統、完備的城市供水水質監測、控制與管理體系,確保供水水質達標。
供水企業應加大投入更新改善水質監測設備,提高水質監測水平,確保水質指標監測準確、快捷,并按規定對供水水質定期進行全面自檢。政府相關部門需定期對城市供水水源、水廠、管網和用戶水質進行監測,及時掌握水質狀況,同時進一步加大水質監測工作的透明度,定期公布水質監測結果,真正實現讓人民群眾喝上“放心水”目標。
(6)建立與完善突發性水污染事件應急處理機制
針對當前我國突發性水污染事件時有發生的情況,建立與完善城市供水應急預案與快速反應處理系統,確保城市供水安全,意義重大。供水企業設立水源水質監測預報系統,對水源水質進行連續監測,當水質出現異常變化時,迅速采取相應措施。通過建立與完善突發性水污染事故應急處理系統,既達到水質污染快速監測的目的,又實現事故應急供水預案的快速啟動,確保在城市水環境污染事件突發時,對城市供水的影響降到最低限度,保證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和社會秩序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