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港農村人居變分散為集中,實現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處理
農村新型社區改變農民生活
編者按: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是今年“兩會”的熱門話題,也是我國“十一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在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中,也將農村環保工作作為環保工作的重點。一場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熱潮正在全國展開。江蘇、四川等地注重城鄉統籌發展,積極探索新農村建設之路,取得了初步成效。本版將陸續刊登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村發展模式,為各地開展新農村建設提供借鑒。
“室內現代化,室外臟亂差”,這是人們對已走上富裕道路之后廣大農村環境狀況的形象比喻。尤其是長江三角洲發達地區,廣大農民普遍住上小樓房之后,抽水馬桶和生活污水帶來的污染日趨嚴重。
為有效改善農村面廣量大、居住分散造成的“家家戶戶都排污”現象,江蘇省張家港市通過大力實施“農民居住由分散型向鎮區和農村新型社區集中”的措施,既節約了大量土地,又使發達地區廣大農村的生活污染迎刃而解。
建設農民居住社區,集中治理,改變家家戶戶排污的現象
近年來,張家港市在建設全面小康社會進程中,始終堅持城鄉統籌建設一體化的思路,加強新農村生態建設和污染控制。調整全市城鄉發展空間,積極引導“工業向園區集中,居住向城鎮集中,農民向社區集中”,以實現社會資源的有機整合,使廣大農村發展從原來的多組團、分散型布局向網絡型鎮區布局轉變,初步形成了生態功能完善、生態環境優美的農民集中居住新格局。
通過實施《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意見》,目前,張家港市已有6.3萬戶農戶通過自然過渡和拆遷,進入鎮區和農村集中居住社區的公寓房,實現農民居住社區化。在農民集中居住社區里,普遍實現了硬化、凈化、綠化、美化。在20多個農民集中社區里,建設了地埋式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實現了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生活垃圾集中處置的目標。在此基礎上,張家港市又大力開展了農民“綠色社區”創建活動,目前全市已涌現出省、市、縣命名的“綠色社區”54個,占全市社區總數的59.8%。
以綠色理念為指導建新農村,以整潔優美環境塑造新型農民
張家港市金港鎮的中德社區始建于2003年,是全市最大的拆遷安置社區和首批農民集中居住規范建設示范區。社區建設堅持高起點規劃、高品位設計、高標準建設,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社區環境幽雅、景致宜人,成為張家港市“以城市標準建農村、以市民理念育農民”的縮影。中德社區通過完善環境設施,實現了無淘汰爐具、無污染糾紛、無工業企業、無噪聲擾民。社區農民全部用上管道液化氣和太陽能熱水器,生活污水接入集中式污水處理廠,生活垃圾推行袋裝化、分類化收集。
作為江蘇省級“綠色社區”的元豐農民社區,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先后建成8000平方米的中心休閑廣場,綠化面積6萬平方米,實現了四季有綠、三季有花,綠化覆蓋率高達40%。投資50萬元,建設日處理能力為480噸的有動力地埋式生活污水處理裝置。目前農村居民100%使用液化氣,太陽能路燈、太陽能熱水器等清潔能源也得到大力推廣。
有26個村民小組的張家港市韓山社區,按照“功能明確,適度超前”原則,投入100萬元,實施道路拓寬改造和綠化工程,綠化覆蓋率達到45%。建成日處理能力240噸的有動力地埋式生活污水處理裝置,使生活污水全部處理達標,生活垃圾分類收集。
海沙社區位于錦豐鎮三興街道辦事處,是拆遷農民集中居住規劃建設的社區。該社區積極發動群眾,大力開展社區環境整治,先后在祼露土地種植冬青、柳樹、桂花等6000余株。同時鼓勵居民搞好家庭綠化,居民形成了綠色消費、節能等習慣。如今的海沙社區綠化覆蓋率達40%以上。整個社區已形成了設施完備、環境優美、秩序井然、服務規范、風尚良好的風氣,2005年被評為“張家港市綠色社區”。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