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農村污水處理 >> 政策與資訊 >> 

張家港農村人居變分散為集中,實現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處理

時間:2008-02-01 來源: 作者:

張家港農村人居變分散為集中,實現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處理

農村新型社區改變農民生活

    編者按: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是今年兩會的熱門話題,也是我國十一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任務之一。在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中,也將農村環保工作作為環保工作的重點。一場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熱潮正在全國展開。江蘇、四川等地注重城鄉統籌發展,積極探索新農村建設之路,取得了初步成效。本版將陸續刊登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村發展模式,為各地開展新農村建設提供借鑒。

       “室內現代化,室外臟亂差,這是人們對已走上富裕道路之后廣大農村環境狀況的形象比喻。尤其是長江三角洲發達地區,廣大農民普遍住上小樓房之后,抽水馬桶和生活污水帶來的污染日趨嚴重。

    為有效改善農村面廣量大、居住分散造成的家家戶戶都排污現象,江蘇省張家港市通過大力實施農民居住由分散型向鎮區和農村新型社區集中的措施,既節約了大量土地,又使發達地區廣大農村的生活污染迎刃而解。

建設農民居住社區,集中治理,改變家家戶戶排污的現象

    近年來,張家港市在建設全面小康社會進程中,始終堅持城鄉統籌建設一體化的思路,加強新農村生態建設和污染控制。調整全市城鄉發展空間,積極引導工業向園區集中,居住向城鎮集中,農民向社區集中,以實現社會資源的有機整合,使廣大農村發展從原來的多組團、分散型布局向網絡型鎮區布局轉變,初步形成了生態功能完善、生態環境優美的農民集中居住新格局。

    通過實施《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意見》,目前,張家港市已有6.3萬戶農戶通過自然過渡和拆遷,進入鎮區和農村集中居住社區的公寓房,實現農民居住社區化。在農民集中居住社區里,普遍實現了硬化、凈化、綠化、美化。在20多個農民集中社區里,建設了地埋式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實現了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生活垃圾集中處置的目標。在此基礎上,張家港市又大力開展了農民綠色社區創建活動,目前全市已涌現出省、市、縣命名的綠色社區”54個,占全市社區總數的59.8%。

以綠色理念為指導建新農村,以整潔優美環境塑造新型農民

    張家港市金港鎮的中德社區始建于2003年,是全市最大的拆遷安置社區和首批農民集中居住規范建設示范區。社區建設堅持高起點規劃、高品位設計、高標準建設,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社區環境幽雅、景致宜人,成為張家港市以城市標準建農村、以市民理念育農民的縮影。中德社區通過完善環境設施,實現了無淘汰爐具、無污染糾紛、無工業企業、無噪聲擾民。社區農民全部用上管道液化氣和太陽能熱水器,生活污水接入集中式污水處理廠,生活垃圾推行袋裝化、分類化收集。

    作為江蘇省級綠色社區的元豐農民社區,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先后建成8000平方米的中心休閑廣場,綠化面積6萬平方米,實現了四季有綠、三季有花,綠化覆蓋率高達40%。投資50萬元,建設日處理能力為480噸的有動力地埋式生活污水處理裝置。目前農村居民100%使用液化氣,太陽能路燈、太陽能熱水器等清潔能源也得到大力推廣。

    有26個村民小組的張家港市韓山社區,按照功能明確,適度超前原則,投入100萬元,實施道路拓寬改造和綠化工程,綠化覆蓋率達到45%。建成日處理能力240噸的有動力地埋式生活污水處理裝置,使生活污水全部處理達標,生活垃圾分類收集。

    海沙社區位于錦豐鎮三興街道辦事處,是拆遷農民集中居住規劃建設的社區。該社區積極發動群眾,大力開展社區環境整治,先后在祼露土地種植冬青、柳樹、桂花等6000余株。同時鼓勵居民搞好家庭綠化,居民形成了綠色消費、節能等習慣。如今的海沙社區綠化覆蓋率達40%以上。整個社區已形成了設施完備、環境優美、秩序井然、服務規范、風尚良好的風氣,2005年被評為張家港市綠色社區。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