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頒布的保增長、擴內需“國十條”令環保話題再熱!凹涌斐擎偽鬯、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位列“國十條”,引發空前關注。
巨資注環保,隨之而來的熱門話題是:錢該怎么花?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院長馬中教授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在社會經濟中,環保不是孤立的環節。巨資投入,對于環境保護來說是一個發展機遇,但投資應以“拉動內需”及“可持續”為目的,勿“為投資而投資”。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近日在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年會上說,第四季度將新增中央財政投資一千億元,用于推進民生工程、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等建設;環保部部長周生賢亦同時表示,今后三年,國家將從各個層面籌集一萬億元以上資金用于環境保護。
馬中預計,城鎮污水處理廠將是本輪環保投資的最大項目之一。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近期亦透露,政府將對改善城鄉水環境、推進水污染控制和處理進行大規模財政補貼,全國二萬個建制鎮污水處理總投資額將達一萬億元。
環保僅為公共設施還是一條產業鏈?專家認同后者。馬中說,污水處理廠廣泛施建,確有利于城鄉污染控制,但目前內地已建成的很多中小城市污水處理廠并未運行,原因在于當地污水處理并無收費制度,污水處理設施無力持續運行。
馬中坦言,一味建廠“有問題”。二萬個建制鎮的污水處理規?涨埃A計年處理污水量可達四十億立方米,盡管建廠過程中使用設備、鋼材、水泥可增加階段性內需,但此后的運行卻將耗資巨大,無以為繼,拉動內需的作用是不可持續的。
解決“有廠不用”問題的關鍵在于,各地建廠同時應建立有效的收費運行機制。馬中對此“算了一筆帳”:若按立方米收費,可預算的污水處理收入將達數十億之巨,這筆資金可用于污水處理廠后續購電、購制劑、支付人工,既可持續拉動內需,又可解決就業問題。
除污水處理外,清潔能源或將成為環保投資的另一“重頭戲”。馬中認為,投資的主旨仍應是有投入應有產出、應拉動內需。他表示,北方熱力行業多數靠燃煤供應,亟需節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能均為可嘗試的新能源。尤其是秸稈等燃燒的生物能,投入低,產出相當可觀。
國家巨資促環保、擴內需,各地基建項目紛紛上馬,備受輿論激賞。但正如馬中所提示,是擴大短期內需,還是拉動終端內需,確是一個大課題。他呼吁應把好“環評關”, 盡快出臺規劃環評相關法規,以規范這一輪基建投資熱潮。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