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行業分析 >> 投資指南 >> 

我國實行多年的污水處理思路弄錯了?

時間:2008-08-25 來源:金羊網 作者:湯璇

據了解,中國現行的污水治理總體思路概括而言就是:“每個城市(縣鎮)建立一個污水廠”,用管網將全城的污水收集到污水廠,集中處理之后,排入江河湖海。這就是“集中式”污水處理思路。一直以來,集中式的處理模式被廣泛應用,各級政府已經將環保與“大型污水廠建設”直接劃上了等號。

在這一思路指導下,中國多年來的環保治理卻是“越治越污”。

污水處理產業缺失市場化基礎

通常來說,一個產業真正實現產業化的基礎是合理的利潤。據專家測算,回報率起碼要有7~8%。在日常統計中,雖然這個比率也可達8%或以上。但得出這個計算結果的前提條件是排除管網建設投資部分。

為了闡釋得更清楚,麥何暉在白色稿紙上做起了算術題。

以配套的污水收集管網投資成本為污水廠投資成本的4倍,即管網投資與建廠投資比為41來計算,假設一天處理1噸水需要的建廠投資為1000元,加上4000元配套管網投資,每天每噸的污水治理成本在5000元左右。作為這個投資的補償,即使按照08元/噸的居民排污費征收,可計算出每噸每天污水治理毛利大約在0.2元,以此補償5000元的投資成本,年回報率僅有1.46%,遠遠低于社會平均資金使用成本。

于是,麥何暉果斷得出結論:污水處理這個產業根本不具備市場化的基礎。但是,目前的現實是,政府硬將這個沒有市場化根基的產業推向市場,就不可避免地要背負起占污水治理社會總投資成本的80%的管網投資,而僅僅將那20%的投資拿出來“市場化”。

這種嚴重失衡的投資結構,給本來就不算富裕的國家財政造成重大負擔;毫無投資回報可言的管網投資,其實也是國家財政在權衡利弊之后所不愿意負擔的。于是,很多“九五”計劃的污水處理廠拖到“十五”,“十五”拖到“十一五”……與此同時,大量的污水處理廠因為配套管網建設跟不上而“無污可治”,成為“曬太陽工程”;污水從污水廠旁邊流過,大量污染物依然直接進入河流湖海。

上一頁 頁碼:[<< 1 2 3 4 5 6 >>] 下一頁 共6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更多關于 我國實行多年的污水處理思路弄錯了? 的資料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