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中國現行的污水治理總體思路概括而言就是:“每個城市(縣鎮)建立一個污水廠”,用管網將全城的污水收集到污水廠,集中處理之后,排入江河湖海。這就是“集中式”污水處理思路。一直以來,集中式的處理模式被廣泛應用,各級政府已經將環保與“大型污水廠建設”直接劃上了等號。
在這一思路指導下,中國多年來的環保治理卻是“越治越污”。
污水處理產業缺失市場化基礎
通常來說,一個產業真正實現產業化的基礎是合理的利潤。據專家測算,回報率起碼要有7%~8%。在日常統計中,雖然這個比率也可達8%或以上。但得出這個計算結果的前提條件是排除管網建設投資部分。
為了闡釋得更清楚,麥何暉在白色稿紙上做起了算術題。
以配套的污水收集管網投資成本為污水廠投資成本的4倍,即管網投資與建廠投資比為4:1來計算,假設一天處理1噸水需要的建廠投資為1000元,加上4000元配套管網投資,每天每噸的污水治理成本在5000元左右。作為這個投資的補償,即使按照0.8元/噸的居民排污費征收,可計算出每噸每天污水治理毛利大約在0.2元,以此補償5000元的投資成本,年回報率僅有1.46%,遠遠低于社會平均資金使用成本。
于是,麥何暉果斷得出結論:污水處理這個產業根本不具備市場化的基礎。但是,目前的現實是,政府硬將這個沒有市場化根基的產業推向市場,就不可避免地要背負起占污水治理社會總投資成本的80%的管網投資,而僅僅將那20%的投資拿出來“市場化”。
這種嚴重失衡的投資結構,給本來就不算富裕的國家財政造成重大負擔;毫無投資回報可言的管網投資,其實也是國家財政在權衡利弊之后所不愿意負擔的。于是,很多“九五”計劃的污水處理廠拖到“十五”,“十五”拖到“十一五”……與此同時,大量的污水處理廠因為配套管網建設跟不上而“無污可治”,成為“曬太陽工程”;污水從污水廠旁邊流過,大量污染物依然直接進入河流湖海。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