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行業分析 >> 市場調研 >> 

央行發聲:地方政府融資要“開正門”

時間:2009-09-25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陳昆才 蔣云翔

在劉士余看來,資產證券化還有額外“妙用”——可以幫助商業銀行提高資本充足率。在資本市場擔憂銀行大量再融資會“抽血”過多的當下,通過融資來提高銀行核心資本充足率或會導致股價大幅波動,或會遲遲難以實施。而資產證券化將成為商業銀行提高核心資本充足率的重要措施。

多重風險隱憂

“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授信風險在急劇增長!苯衲7月,一股份制銀行高層在內部工作會議上就告誡與會中層。

銀行業內人士也告訴記者,近期監管部門開始以各種方式提醒銀行要關注地方融資平臺風險。目前六部委(發改委、財政部、央行、銀監會、商務部、統計局)業已共識,要積極采取措施防范風險。

“強調對2005年以來新發放的貸款,重申財政不能擔保。因為根據國家預算法規定,財政擔保貸款是違法的、無效的。”上述股份制銀行高層解釋。

該高層同時提醒與會人士,銀行必須高度關注平臺企業的第一還款來源,而將第一還款來源確定為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并不符合商業銀行的通行原則。

上述股份制銀行高層續稱,目前,政府償債能力接近警戒線還可以接受,但如果把隱性負債加進去,負債到底是多少,現有數據無法統計,“感覺到這一塊風險還是非常大!

接受記者采訪的銀行業人士均指出,地方融資平臺貸款蘊含著多重潛在風險。

首當其沖的是地方融資平臺負債率高。多位銀行人士告訴記者,地方政府往往通過多個融資平臺公司從多家銀行獲得信貸,形成“多頭融資、多頭授信”的格局,銀行有時難以把握地方政府的總體負債和財政擔保承諾情況。

償債能力不樂觀則是第二重風險。東部沿海某市監管部門指出,在今年該市各區縣財政收入增長勢頭顯著減緩的情況下,區縣融資平臺企業貸款快速增長,對信貸資金安全帶來一定隱患。

第三重風險隱憂在于,雖然融資平臺是借款主體,但其所承貸的資金通過劃轉至財政專戶或關聯企業后,實際上發揮著土地儲備、基礎設施建設、搭橋融資(如填補項目建設中的財政到位資金缺口)等多重職能,銀行難以監測資金流向。

而如前述股份制銀行高層所言,風險緩釋方式的有效性難以落實,也成為一大隱患。多位銀行授信審批人士指出,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主要靠政府承諾擔保(如出具“安慰函”)、土地質押和項目收費權質押等,但在實際操作中,均難以落實執行。

負債規模倍增

風險隱憂的積累,與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負債規模成“正相關”。

近年來,作為地方政府項目融資通道,政府融資平臺企業的發展如雨后春筍。一項權威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國約有3800多家政府融資平臺,其中70%以上為區縣級平臺公司。熟悉融資平臺的銀行人士告訴記者,地方政府以財政撥款、土地劃撥、股權劃撥等形式出資占比約20%,其余籌資則主要依靠銀行貸款。

進入2009年一季度,各商業銀行在4萬億投資等經濟刺激政策的導向下,更有向政府投融資平臺傾斜的信貸政策傾向。

正是看到了層層隱憂,銀行家們紛紛拿起風控這把“扇子”來保持冷靜。

此前,在某大型銀行的中期業績發布會上,該行一位管理層人士告訴記者,對于信貸高增長,特別是有政府背景的基礎設施類貸款成為投放主力軍這一情況,這家大行一直保持高度關注。

該人士透露,即便是省級的政府背景投融資平臺客戶,該行也并不盲目介入,而是在充分考慮當地經濟結構、財政收支、承債能力等基礎上,優選客戶與項目。比如,該行原則上不參與省級以下或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地方鐵路投資。

9月21日,一家國有大行公司部人士告訴記者,目前該行已經對政府融資平臺貸款出臺了規范化的政策,“省級政府平臺基本還可以做;地市一級的進行名單制管理;縣一級的留了一個口子,有項目要到總行來批,時間肯定會長一些!

上一頁 頁碼:[<< 1 2 ] 下一頁 共2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