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6世紀,歐洲探險家已在一次航海中,透過煮沸減少海水鹽分,踏上海水淡化第一步,但真正轉折點便要追溯至1850年美國制糖工業。當年工程師NorbertRillieux發明利用多效蒸餾來提煉結晶糖,原理是運用一連串小密室,讓每一密室逐步減壓,隨后密室的能源需求便逐步下降,加上較前密室所生成熱能可重復給予余下密室使用,能源消耗量便下降超過8成,大大節省制糖成本,有關技術便被引入海水淡化。
可惜,只有少量多效蒸餾海水淡化工廠面世,因為海水礦物質會沉淀在熱能轉換面,阻礙能源轉換。及后,新技術“thermal-desalination”(熱力去鹽)解決了這問題,海水蒸發過程無須再經過熱能轉換面,但工程卻需大量熱蒸汽。因此,熱能海水淡化工廠須興建在發電站旁,能源消耗極大。
技術不斷改良
其后,美國科學家開始研究以滲透膜阻隔可溶水鹽分,希望把產量提高。初期,逆滲透作用只能出產少量飲用水,成效不大,直到1960年SidneyLoeb和SrinivasaSourirajan制成新種滲透膜,能阻隔可溶水鹽分,他們發現在較濃的溶液上施壓便能生成“逆轉滲透作用”,因而令產量大大增加。
但“逆轉滲透作用”并非完美,海水的可溶微粒會堵塞滲透膜,事前要利用過濾器和化學物料來去除,滲透式膜亦須定期清洗。一般來說,每公升海水含有33至
逆滲透作用能源消耗大,科學家便研究以能源恢復器(energy-recoverydevice)降低消耗量,效能由初期75%提升至96%,令淡化工程每句鐘所花的電力減少至3.7千瓦。改良后的滲透膜和能源恢復器有助減低成本,每立方米飲用水大約由90年代的1.50美元降至2003年的0.5美元,日后大多海水淡化工程采用此法,F時,科學家仍不斷研制更好的滲透膜以減少能源消耗。
海水經處理后被分隔出來的鹽分濃度偏高,擔心直接排出海洋會影響生態,但已有研究指當鹽分排出海水后,在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