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在水源地保護、凈水技術以及水質安全管理等方面開展了全方位的前瞻性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由于學術界與供水企業之間缺乏有效的交流、溝通與合作機制,使得不少水污染控制與治理新技術的產業化進程不夠理想,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快推進產學研的結合。
科學家們對飲用水安全問題顯得憂心忡忡。這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不過在我國,
飲用水的安全正在受到更為嚴峻的挑戰:由于水源短缺、水質污染、設施不足、工藝落后、管理不善等諸多原因,目前我國尚有近4億人口的飲用水得不到足夠的安全保障。
4月1-3日,在北京召開的首屆中美環境科技合作研討會上,來自中國和美國的政府官員以及水資源領域的專家對飲用水安全保障展開了深入交流與探討。
多重挑戰
事實上,從2005年松花江的硝基苯污染、2007年的太湖藍藻爆發到2008的南方雨雪冰凍災害,都導致了大范圍的停水,數十萬、數百萬人的飲用水受到影響,讓很多人切身感受到保障飲水安全的重要性。
讓專家們擔憂的是,目前全國七大水系復合三類以上水質標準僅為46%。
"如何化解水源水質下降與飲水標準提高之間的矛盾是我們要面對的一個挑戰。"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水資源中心主任邵益生說,從
"當前,這一矛盾的壓力主要集中在供水企業,多數水廠現行的凈水工藝和管網狀況難以適應新標準的要求,僅靠供水企業的努力難以滿足飲水標準提高的要求,需要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邵益生呼吁。
根據新的飲用水水質標準,要求檢測的項目有100余項,然而對于大多數供水企業來說,其檢測能力都達不到這一要求,即便是一些規模較大的企業,其檢測能力也只能做到五六十個項目。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