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行業分析 >> 市場調研 >> 

中國:綠色之戰

時間:2008-07-07 來源: 作者:


  由此開始,一場名為綠色環境經濟政策的風暴開始刮起。
  按照環保部2007年中國環境質量公告的說法,綠色環境經濟政策就是從再生產全過程制定環境經濟政策,綜合運用財政、稅收、金融、信貸、價格、貿易等多種經濟手段保護環境:提高了電力、鋼鐵、石化等13個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建設項目的環境準入條件,積極推進淘汰落后產能,對總投資近1.5萬億元的377個項目做出了不予審批或暫緩審批的決定;對全國9000多個新開工項目開展了環保專項清理檢查,對不符合環評要求的1194個項目依法予以嚴肅處理;進一步嚴格企業上市環保核查,僅2007年就否決或暫緩10家企業84億元的上市融資申請;采取區域限批、流域限批措施,暫停10市、2縣、5個開發區和4個電力集團的環評審批。
  形勢似乎一片大好,看不見的那只市場的正在發揮著良好的杠桿調節作用。
  然而,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會長文一波多次在采訪中提及,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的硬件投入并不向公眾想象的那樣低,現實是,很多企業的污水處理設備往往是掩政府耳目的擺設:相關機構來檢查,就啟動運行;檢查團一離開,設備即停運歇業。為此,他提出,引入專業的第三方服務商,讓環保設備一直運轉,尤為迫切。
  在這里,市場機制遭遇了自己的囚徒困境。
  對此,潘岳看得非常清楚。他在接受央視《對話》采訪時指出,位子決定腦袋的背后原因在于,我國環保監管體系的不合理。在環保部成立前,由于各地環保官員由當地政府任命,辦公經費由當地財政撥付,在各地政府唯GDP馬首是瞻的情形下,各地環保部門的尷尬地位,必定導致其職能行使的有限和乏力。
  同時,尚需注意的是,我國的環保職能在政府層面也存有嚴重的條塊分割現象:土壤污染歸國土資源部管轄,河流污染歸水利部管轄,森林歸國家林業局領導等等。如何建立跨部門跨流域的統一綜合治理機制,實現環保、水利、城建、林業、農業等流域整體性組織部門的聯合監測和執法,成為環?偩稚秊榄h保部之后的新命題。

上一頁 頁碼:[<< 1 2 3 ] 下一頁 共3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更多關于 中國:綠色之戰 的資料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