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爆發的無錫水危機,讓國人不得不面對“太湖治理16年無功而返”的沉重事實。今年太湖藍藻再次提前登場,太湖流域的城市又一次因藍藻開始變得焦躁不安。江蘇省省長羅志軍在不久前召開的“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員會全體會議”上說到,“在治理太湖這一個重大的問題面前,我們沒有任何退路,沒有任何余地”,無疑成了政府鐵腕治太的一記強音。
社會多方面力量都在為治太湖“頑疾”做著不懈努力,不少水環保企業也出謀劃策,希望能開出適合國情和行之有效的“藥方”,其中阿科蔓控股有限公司及其“源頭治理,分層削減”的治湖思路正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
配圖:
圖為經阿科蔓水生態技術治理后的武漢塔子湖。項目獲得“國家重點環境保護實用技術示范工程”稱號。
現狀:太湖太“累”了
太湖污染、藍藻爆發,不是近一兩年的事了。太湖的生態惡化,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這一地區高速的經濟發展、每平方公里超過一千人的人口密度、以及太湖流域曾經以化工業為主導的發展策略,都給這個平均深度不足兩米的淺水湖泊帶來難以喘息的壓力。
早在10年前的調查數據顯示,太湖湖面2200平方公里,總蓄水量44億立方米?删驮谕荒辏磕昱湃胩纳a生活廢水已達45億立方米。也就是說,10年前,太湖已成長三角核心區域內最大的“天然污染盆”。
去年的數據顯示,21條主要環太湖河流出入湖斷面水質達標率僅為61.9%,45條主要河流交界斷面水質達標率僅為53.3%。
這種情況下,藍藻暴發也不足為奇了。
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員秦伯強指出,太湖水質惡化的根本原因是排入的污染物遠大于環境容量。
湖是有靈性的,太湖不堪遭受如此蹂躪,勢必以水危機的方式報復人類。
當談到如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時,秦伯強指出,湖泊水環境治理應該遵循控源、生態修復和流域管理的思路。治湖不能只做“湖面文章”,當前太湖的治理關鍵是控源截污。太湖污染并不是短期形成的,要從根本上解決,需要長遠規劃,治控結合,從控制污染做起,并治理已有污染,直到建立良好生態系統,逐步改善太湖流域的整個生態環境。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