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淚水與燭光中揮別了數萬在汶川大地震中罹難的同胞,對于幸存者和能夠給予他們幫助與鼓勵的人們來說,接下來更需要化悲痛為力量,盡全力做好震后各項次生災害的防御工作,讓生者生活平安。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企業逐步恢復生產,地震后的環境隱患排查和環境監管的任務將更加艱巨,保障環境安全形勢依然嚴峻。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在汶川大地震后的國務院辦新聞發布會上指出,雖然經過前一階段的努力,災區沒有發生次生重大環境事件,但是地震災區是我國高危行業相對集中的區域,針對此狀況,相關部委將按照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的部署,針對飲用水安全、危險化學品和危險廢物環境監管、恢復生產后可能產生的環境風險、災后重建環境監管準備以及災區現場清理及恢復中可能出現的環境問題等開展工作,而所有工作最終也將指向同一目標:不能讓地震引發環境災害。
要把次生環境災害降至最低
環境問題歸納起來有兩大類:一類是自然演變和自然災害引起的原生環境問題,也稱第一環境問題;另一類是由人類活動引起的次生環境問題,稱為第二環境問題。原生和次生環境問題,兩者很難截然分開,它們常常是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
地震引發的次生災害主要指建筑物倒塌、山體滑坡以及管道破裂等引起的火災、水災、毒氣泄漏、放射性物質泄漏和核輻射等。在有些地震中,次生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可能超過地震帶來的直接破壞。汶川大地震屬原生環境問題。據地震專家解釋,此次地震所造成的次生災害主要是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而沒有引起明顯的環境災害,這是不幸中的大幸。但若不高度重視可能發生的次生災害,就可能造成比地震本身更嚴重的后果。當前,尤其要切實防范次生環境問題,確保萬無一失,要防范各類突發環境污染事故,最大限度地消除次生環境污染危害,保障百姓的居住和生活安全。
把好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這道關
在目前地震預測仍是一項世界性科學難題的前提下,預防地震引發的次生環境污染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做好一些涉及環境敏感項目的單位、企業等建筑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
目前,我國的一些大城市在此項工作上把關較嚴,除對于民用建筑、辦公樓等一般建筑不需做專門的地震安全性評價以外,針對重大建設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要求其必須在可行性研究階段就報請地震部門做地震安全性評價。此外,垃圾處理場、污水處理廠等環境基礎設施屬于容易產生次生環境災害的建筑工程,因而必須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