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環境日:追尋全球氣候變暖背后的原因
時間:2008-06-10 來源: 作者:
由于我國山地處在季風作用的強烈交互帶上,其脆弱性極為明顯,加上滑坡、泥石流、山洪等山地災害的強烈影響,流域生態退化現象十分突出,也直接威脅山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鎮安全。
與此同時,在人口大量聚集和極端天氣事件雙重作用下,城市特別是一些中心城市也在劫難逃。
在各大城市中,建筑和交通是用能增長的主要領域。中國城鎮既有建筑約
170億平方米,且以每年
10億平方米的速度增加。中國機動車保有量快速增加,截至
2007年
6月已超
1.5億輛。另外,當前城鎮人均能耗約為農村的
3倍多,每年近千萬人從農村轉移到城市也導致能源消耗總量不斷增加。
今年年初的低溫冰凍災害,恰恰是南方諸多中心城市受到了重創!叭藗儜撨x擇積極的應對方式!标惗穼τ浾哒f,這種方式就是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處于較低的水平。
環境友好重在人與自然和諧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定
2008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為“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
Kick the habit!
Towards a low carbon economy)。為呼應這一主題,展示中國政府和人民辦好綠色奧運的決心和行動,環境保護部結合今年環境保護工作的中心任務,確定
2008年世界環境日中國主題為“綠色奧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
“環境友好型社會,它的內涵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來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眹野l展和改革委環資司節約處處長呂文斌說。
2008年上半年,抗擊冰雪、抗震救災成為最強音。災難過后,節能減排、減緩氣候變化、走低碳發展的道路,仍將是中國堅定不移的奮斗目標,因為這是中國自身內在發展的需求。
統計數字表明,近
50年來,我國
GDP增長
10多倍(不變價),而礦產資源消耗增長
40多倍;我國目前的綜合能源效率為
33%,比發達國家低
10個百分點;農業灌溉用水利用系數是國外先進水平的一半左右;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比發達國家低
15%至
25%;礦產資源的總回收率為
30%,比國外先進水平低
20%;單位建筑面積采暖耗能高于氣候條件相近的發達國家的
2至
3倍。
2001年,我國單位
GDP的廢水排放量比發達國家高
4倍,甚至比印度高出
59%,是巴西的
4倍;單位工業產值產出的固體廢物比發達國家高
10多倍。目前,我國單位
GDP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強度分別是歐盟國家的
9倍和
8倍。
“氣候變化已經成為全球工商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議題!标惗氛J為,氣候變化對企業而言,意味著業務或運作方式的變化。企業不僅要關注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政策變化、突發氣候事件、企業聲譽及法律風險,更要關注氣候變化帶來的創新機會,比如低碳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新產業的開發。
據介紹,目前世界各國都在采取價格、稅務、法規或技術推廣等措施應對氣候變化。一些嗅覺靈敏的公司也開始行動,參與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當中。比如,
IBM公司在
1998至
2004年間就將溫室氣體年均排放量降低了
5.7%,不僅提高了公司聲譽,也節約能源成本
1.15億美元。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苯涍^了低溫冰凍災害、四川汶川地震等自然災害的人們開始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如果不采取行動,人類付出的代價將更為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