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與環保的幾個關系
時間:2008-05-19 來源: 作者:
科學發展觀和環保的社會關系
社會公平正義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環境公平和社會公平密切相關,環境的不公平必然加重社會的不公平。馬克思說:
“物與物關系的背后從來就是人與人的關系。
”用中國哲學來說,人與自然的和諧直接影響到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因此,環保事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礎。
現在的環境公平不公平?當然是不公平的。我曾經寫過一篇長文叫
“環境公平與社會公平
”,說了四個不公平。
一個是城鄉不公平。中國的治污資金本來就少,大部分都進入了城市和工業,農村的環保設施幾乎等于零,垃圾完全露天存放。農村的面源污染已經成為中國的三大污染源之一。
第二個就是區域不公平。大多數西部不發達地區都是資源富集區,幾十年來這些資源不斷輸往東部,而東部在享受改革開放成果的同時并沒有給予西部相應的補償。受益方與受損方,上游與下游等一系列補償機制都沒有建立起來。
第三個是人群不公平。有錢的人享受大排氣量的車,高耗水的桑拿,最高檔的醫療保健。而諸如礦工們卻在承受污染,普遍缺乏環境健康保障。
第四個國際不公平。
嚴重的環境不公平直接影響到社會的和諧穩定。
2005年關于環保方面的信訪投訴占全國信訪總數的
5.6%,到
2006年僅一年時間,竟上升到
10%。
2007年還沒統計出來,估計約為
13%,早已經超過了醫療教育和公共安全,高居前三位。兩會的提案議案、國際的關注、媒體的報道數量都居前三位。環境的不公平已經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這需要盡快建立一套全方位的政策機制,例如建立以財政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生態補償政策。
另外一個社會關系的體現是公眾參與,即環境領域的社會主義民主。隨著經濟利益的多元化,導致了利益訴求的多元化。環保關系到各方面的利益。我們既然是公共政策第一線的制定者和實施者,就有義務保障公眾對環境的知情權、監督權、參與權,十七大報告里又特別加上了表達權。因此,環保部門應對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表現得更為積極。因為環保領域不是政治上最敏感的領域,同時它又涉及各利益主體。這個領域完全可以作為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的最佳試驗田。我們不要過分迷信民主,但也不要過分地怕民主,這是一個度的問題。
科學發展觀和環保的文化關系
我們現在談生態文明就必須先談工業文明。西方工業文明為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成果。它產生發展的原因很多,例如新教改革、啟蒙運動、文藝復興、科技革命等等。但它最得以產生、發展、延續的原因是發現了新大陸,即為資本主義的無限擴張提供了機會。新大陸就是殖民地,一方面把本國多余的人口、商品運過去,再把資源搶回來。這種極不公平的國際交換實際上就是把本國的階級矛盾、社會矛盾、經濟矛盾統統轉移出去。
美國就是這么發展起來的
,就是擴張擴張再擴張,轉移轉移再轉移。世界上所有發達國家的工業化發展模式,全部相同,無一例外。
中國不要這樣。西方的污染產業向中國轉移,東部先發展起來。再轉移到中部,中部轉移到西部。當被轉移地區的人為終于脫貧致富而一時欣喜時,千萬別高興太早,因為不會持續多久,馬上就掉進
“現代化陷阱
”。
當西方發達國家轉移了幾百年,嘗到無數甜頭后,他們終于發現,階級矛盾可以轉移,社會矛盾可以轉移,經濟矛盾可以轉移,唯獨一個轉移不出去,那就是環境危機。誰讓大家
“不幸
”生活在同一個地球,生存于同一個生態系統。地球相對于人類的無限欲望而言顯得太小,資源是有限的,環境容量也是有限的。氣候變化不光對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也有危害,颶風不光襲擊發展中國家,也襲擊新奧爾良海岸。
當今一系列全球性的生態危機說明,誰也沒有力量支撐傳統工業文明的持續發展。同時,傳統資本主義近百年來,在政治上受到社會主義的不斷批判補充;在文化上受到新教倫理的不斷修正。因此,他們的資本家也明白了,除了掙錢,還不得不負擔環境和社會責任,否則不但生產與消費難以維持,環境與資源難以支撐,還將受到道德的審判。由此,在一大批先覺醒的西方統治精英推動下,大部分發達國家開始向可持續的生態工業文明轉型。
現在再回過頭來講中國。
中華民族是全世界唯一以國家形態,同根、同文、同種延續幾千年的民族。同根同文同種的民族還有猶太人,但猶太人不是以國家形態延續,
3000多年歷史中只有
800年是國家形態。為什么中華民族能獨自延續生存到今天?因為我們的倫理與制度充滿著深刻的生態智慧。
中華道統的核心,是
“中、容、和
”,即中庸之中、寬容之容、仁和之和。它以儒學的四書五經為大道,還有很多分支小道,茶有茶道、商有商道,加上琴道,書道、醫道、武俠道等等。道就是原則,就是規律,就是某一個行業里的精神境界?傊臅褰浀拇蟮篮椭χθ~葉的小道融合成一個大樹,這棵樹象征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綿延不絕的生命力。
從古代生態智慧來說,其核心就是一個
“度
”字。我們的倫理形態不像西方。西方的哲學體系特點之一是二元結構,人和神、人和物、物質和精神,二元分離對立。我們是天地人融合在一起,一可以生成無數,無數可以歸為一。儒家的
“天人合一
”,道家的
“道法自然
”,佛家的
“眾生平等
”,以及在琴棋書畫中所表現出交融為一起的山水自然,都體現的是這個意思。
中華的制度形態也比西方更強調有序、平衡、和諧、協調的架構設計,也是掌握一個度。比如鄉紳制,鄉紳是農耕時代的中產階級。老百姓沒事兒造反不行,他們要代表政府壓制;如果政府苛捐雜稅太多了,他們得替老百姓請命。這就是革命的隔離帶,他們大多不是最有錢、最有權的人,但可能是最有道德,最有資歷,最有文化,最多地承擔公益事業的長者。還有中國的文官制與科舉制,將官員與士結合在一起,無論貴賤機會平等,只要好好學習,成功了就可以當官,就可以光宗耀祖。還有中國最早打破地方保護主義樊籬的郡縣制,如此等等。
中國的農耕文明,在
1840年迎頭撞上了武裝到牙齒的西方工業文明。他們覺得中國還是塊沒有被開墾、被轉移的處女地,于是開始了鴉片戰爭,也開始了中華民族百年屈辱史。戰敗后,中國人認為是技不如人,就開始學工業科技與商業,因此掀起蓬蓬勃勃的洋務運動;后來被一個更徹底工業化的日本打敗后,中國人又納悶了,因為我們北洋水師的艦船比他們噸位大多了,怎么還被打敗了?國人認定這是制度問題,要從制度上改革,所以又開始了風起云涌的變法維新運動,最后一直鬧成辛亥革命,大清帝國成了民國,制度發生了變化,可還是強盛不起來,還是列強干涉與軍閥混戰。于是國人進一步認為是我們思想文化有問題,以儒學為主的傳統文化是阻礙中國實現工業現代化的唯一障礙,所以砸爛孔家店,用革命化文化代替傳統文化,五四運動開始了,將好的壞的一起扔掉了。這種過度自尊變成過度自卑的文化轉型所造成的一系列深層后果,值得我們全民族反思。不會反思的民族就不是一個優秀的民族。
上一頁
頁碼:[<< 1 2 3 >>]
下一頁
共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