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水務專家肖紹雍告訴記者,目前上海、大連、石家莊等地都已開建地下水庫,這已成為城市水資源戰略儲備的一種方式。
“戰略儲備”地下水
盡管南水北調的水還未進京,但圍繞著南水北調水如何利用,北京有關部門已經開始了調研。
北京地勘局所做的題為《南水北調進京后地下水蓄養戰略研究》報告指出,南水北調進京后,應進行地下水蓄養,充分利用地下巨大的儲存空間,豐水年儲存外來水和地表水,遇連續干旱、突發事件等發生時可取出利用,彌補供水不足,以提高北京的供水保障程度。
“報告”指出,目前地下水仍是北京市第一大水資源來源,約占北京市用水量的65%。自上個世紀70年代以后,北京市每年地下水開采量維持在25億立方米以上,高峰時達到了40億立方米。
連續多年的開采,已經使北京市地下水水位持續下降,地下漏斗不斷擴大,地下水資源減少加劇,并且伴隨著地下水過度開采,地下水污染問題開始日益嚴峻。
為此,北京地勘局提出了“全面蓄養地下水”的理念,即在北京開展從山區到平原,從量到質的全面蓄養。
“報告”對北京市全面蓄養地下水做了詳細闡述:山區主要以涵養保護為主,切實保護好地下水補給源頭的水環境質量,并采取有效措施增加補給。
平原區主要以有效恢復地下水的量與質為主,通過開采控制、聯合調蓄、污水資源化等措施,支撐地下水保障城市供水水源安全的同時,實施戰略儲備。
目前,北京市區日污水排放量達200余萬立方米,量大且集中,水量水質相對穩定,將污水及汛期雨洪水通過各種處理技術收集、凈化,達到某種用水或回灌標準,可實現循環再利用,減少污水排放和徑流損失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同時增加了可用水資源,并可通過回灌補給地下水,為平原區地下水蓄養開辟新水源。
北京市地勘局人士表示,平原區是地下水的主要開采區,承擔著90%的地下水源供給。伴隨地下水長期超采,顯現出的一系列地下水資源環境問題均產生在平原區,嚴重威脅著地下水資源的持續供給和地質環境的安全。外流域調水入京后,圍繞著城市水源供給保障、地下水污染預防控制、地下水資源戰略儲備、地面沉降有效遏制、濕地重建等諸多問題,通過調整開采布局,控制開采量,實施地下水與地表水聯合調蓄等人工干預,使地下水切實得到逐步蓄養。
“后奧運時代”五大地下水庫設想
上述報告項目組提出,科學利用地下儲水空間,實施地下水資源戰略儲備,是實現水資源聯合調蓄的關鍵。
北京市地勘局課題組人士指出,北京市可建設永定河地下水庫、潮白河地下水庫、泃錯河地下水庫、溫榆河地下水庫及大石河地下水庫等五大地下水庫,作為2008年“后奧運時代”水資源應急儲備和戰略儲備的空間,總庫容可達47億立方米。
除了戰略儲備和應急儲備之外,建設五座地下水庫還可以緩解目前北京市的水資源短缺情況。
記者獲悉,北京市財政專門撥款1億多元,在北京市準備建設約2000眼地下水水質觀測井,以此監測地下水水質變化情況。這已建設工程將于明年完工,而據初步的地下水監測反饋情況,如果不加強地下水保護和水源補充,則地下水污染問題會日益加劇。
在以地下水為主要支撐的水供應體系下,尋找更多水源地是各個城市水資源安全保障的重要措施。今年為保障奧運會,北京從河北、山西等地調集了約3億立方米水。
“但是奧運會之后北京供水怎么辦?即便是南水北調工程實施后,北京仍是個缺水的城市。”北京市水務局局長程靜對記者說,北京已經開展了尋找新的水源地、污水循環利用等工程。
南水北調工程供水有望在2010年開始為北京供水,初步測算是每年供水10億立方,將大大緩解北京干旱缺水的現狀。
但是北京市地勘局人士向記者表示,回顧北京城市供水歷史,遭遇連續干旱引起的水資源危機都是通過增加地下水開采而得到有效緩解。盡管南水北調是緩解北京水資源緊張局面的有效措施,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風險。
首先,當南北方同為枯水年時,南水北調供水不能持續,調水的可操作性存在風險;其次,由于北京上游主要供水處丹江口水庫下游一直沒有大中型水庫進行調節,南北方同為豐水年時,將會出現不必要的水資源浪費;此外,在遠途輸水過程中,也存在著水質受到污染的威脅。因此,南水北調水源進京后,地下水將是北京水資源戰略儲備的首選。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