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行業分析 >> 市場調研 >> 

沁河水資源利用現狀與可持續利用對策

時間:2008-05-05 來源: 作者:

沁河是黃河左岸三門峽以下最大的一條支流,發源于山西省太岳山脈南麓,于河南省武陟縣匯入黃河。河道全長485.5km,平均比降3.8‰,流域面積13532km2,占三門峽至花園口區間面積的32.5%,占小浪底至花園口區間面積的50.1%,其中山西境內12148km2,河南境內1384km2。

    一、水資源概況

    沁河流域屬大陸性氣候,年降水量自南而北遞減,上中游年均降水量617mm,下游年均降水量600~720mm。沁河水沙主要來源于干流五龍口以上,武陟站(原小董站,下同)多年平均年徑流量10.48m3,其中來自干流五龍口以上的占81%。武陟站多年(1951~1996)平均河川水資源量為17.19m3,流域平均徑流深133mm,為黃河花園口站以上多年平均徑流深77mm1.73倍,河川水資源較為豐富,但時空分配不均勻,8月份來水量最大,占全年徑流量的16.5%~24.2%,1~2月份來水量最小,占全年徑流量的2.4%~6.0%。據黃委水文局的研究成果,沁河流域多年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為13.14m3。

    二、各類工程的供水能力與用水量

    沁河流域內現有中、小型水庫110座,塘堰2408處,1985年實際供水量0.59m3。全流域1985年從河道引水灌溉面積為4.15hm2,引水量達4.74m3。全流域共有電灌站、水輪泵站1386處,1985年供水量為0.77m3。流域內有配套機電井13181眼,1985年提取地下水2.93m3。

    目前沁河流域用水,主要有農業灌溉、工業用水、城鎮生活和農村人畜用水,其中農業灌溉用水所占比重最大。全流域(含向流域外供水)1985年工農業生產及生活用水總量為9.11m3,總耗水7.31m3。總引水量中,農業灌溉用水占82.9%,工業用水占13.3%,人畜用水和城鎮生活用水分別占3.0%0.8%。

三、水資源利用存在的問題

 

    沁河流域充足的水資源,為沿河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較大的促進作用。但就目前水資源利用的現狀而言,仍存在如下問題:

    1)干流缺乏控制洪水的大型水利工程,造成水資源不能充分利用和供需矛盾突出。

    2)現有灌溉設施得不到充分利用。目前沁河共有引沁涵閘(管)59座、提灌站8座,設計引水流量142m3/s,設計灌溉面積8.67hm2。因沁河主槽的大幅度擺動徐堡橋以上河道沖刷,故已有20余座涵閘失去引水條件,一些涵閘閘底板高于河槽底面,最大高差達1.5m,沁陽橋以上河段不得不以修建提灌站的方式來引用沁河水。

    3)水資源地區分布不均限制了部分地區工農業生產的發展。進入20世紀70年代后,沁河同黃河一樣進入枯水期,除“引沁濟蟒”和“廣利渠”能利用少量沁河水灌溉外,下游多數涵閘無水可引,部分灌區渠道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壞。

    4)存在水資源浪費現象。目前沁河流域用水效率低,浪費嚴重與水源緊缺的局面形成了明顯的對比。如“土渠輸水、大水漫灌”的農業灌溉方式仍在普遍沿用,較先進的噴灌技術還沒有普及。

    5)部分地區地下水超采嚴重。地下水超采沒有實行統一的規劃和調配,地下水資源沒有嚴格實施保護措施。

    6)水資源污染嚴重。農業生產中廣泛使用化肥、農藥,工業和城市用水增加,特別是下游的小型造紙廠、工業廢水排放,造成對沁河水資源的嚴重污染。沁河干流曲堤(沁水縣)以上河段水質較好,可以滿足引用水和漁業用水的要求;曲堤以下至五龍口河段受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影響,已不符合生活飲用和漁業用水的水質要求;五龍口以下河段污染比較嚴重,根據1998年監測,該河段水質為超V類,化學需氧量超標74倍,五日生化需氧量超標189倍,揮發酚超標達2419倍。

上一頁 頁碼:[1 2 >>] 下一頁 共2頁

打印】 【網站論壇】 【字體: 】 【發表評論】 【關閉

微水會

更多關于 沁河水資源利用現狀與可持續利用對策 的資料

    第十六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

    推薦書籍


      《高濃度有機工業廢水處理技術》
      作者:任南琪
      內容簡介:

      《水的再生與回用》
      作者:【美】林宜獅
      內容簡介:

    合作邀請:010-88585381-805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