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爭奪戰
事實上,銅梁面臨的水資源難題,正是今日中國之真實寫照。
據新華社報道:1990年代以來,中國平均每年因旱受災的耕地面積,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5;全國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缺水。與此同時,水污染卻與日俱增,如何平衡,已成為擺在中國執政者面前的首要難題。
溫家寶總理借“南水北調”提出了用水的基本原則,即“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水利部副部長索麗生則大聲疾呼,“建設節水型社會已刻不容緩!”
不幸的是,由于相關制度安排的缺失,“節水”、“治污”很難不停留口號之上。之前一再被論證的“公地悲劇”理論,也同樣適用于該問題,即:誰的水?誰該為水負責?《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對此并沒有明確。
因為“水權”制度缺失,重慶深受其害。重慶市水利局政策法規處副調研員周懿,在講述2006年那場旱災時回憶:嘉陵江重慶段水位逐日下降,取水口全部暴露,無法正常取水。而氣象部門則稱,嘉陵江上游的金沙江流域雨水充足,“應該”有大量的水源匯入嘉陵江。
然而,“一條河,它沿途的各個地方都要用水,水到底屬于誰?”就金沙江四川段而言,大小電站星羅棋布,有近50余座之多。水電站要發電就要截流,即便當時位于它們下游的重慶正持續受災。
最后,在國家水利部門的干預下,四川方面才下令金沙江沿線的水電站開閘放水。3天后,重慶嘉陵江水位明顯上升。
“在特殊背景下,水資源的爭奪就更加突出,‘水權’的概念也突然清晰了。”周懿說。
除此之外,水的爭奪也在重慶市內部展開。周懿稱,譬如某區大型企業用水占該區水資源的1/3,于是水資源的爭奪,以該區內部工業用水和居民用水的形式展開博弈。
過程一波三折
2007年3月,銅梁縣水務局組建了專門班子,從事《辦法》的起草工作。
據該局水政水資源管理科負責人劉尚斌回憶,在初稿完成之后,第一次上報是在2007年10月舉行的該縣常務會上。“我們把所有材料都準備充分了,等了一下午,結果那次會議議題太多,我們等到的答復是:‘等下次開會再來’。”
第二次匯報完后,銅梁的分管副縣長認為,水權改革無經驗可借鑒,不僅在重慶無先例可循,在全國也未找到范本。于是要求水務局,必須充分征求各單位意見。水務局局長印才英回到局里,立即組織專家和律師,齊聚一堂“摳字眼”,“爭論的焦點在水權的定義、總則等用詞上”。
按照慣常的邏輯,一部官方的規范中,首先應明確水權是什么,但是“在后來下發的正式立法文件中,關于‘水權’的定義,是被回避了的。”劉尚斌解釋說,“水權”在全國沒有確切的定義,不同的學者,對“水權”的理解又不盡相同。譬如,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崔建遠和原水利部部長汪恕誠的表述就不同。
汪恕誠曾說,“水權”最簡單的說法,是水資源所有權和使用權;而崔建遠則認為,水權即為依法對于地面水和地下水取得使用或收益的權利。
與會的律師們認為,在上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國家亦未能將“水權”表述明確。如果《辦法》精確劃定“水權”概念,勢必在引起糾紛時,出現與上位法相悖的情況。
顯然,銅梁沒有能力也不敢有所突破。僅在《辦法》的第二條中規定:本辦法所稱水權是指依法取得水資源的使用權,包括水資源開發權、取水權、用水權和排水權。
除此之外,銅梁的立法原稿還在“初始水權”、量化取水權和排水權等等問題進行了修訂。譬如,“初始水權”在原文中被稱為“天賦權”;原文中規定的“經過市水行政部門批準”,業已改為在修改過程中,需向市水行政部門征求意見。“‘經過批準’涉及到行政許可的問題,比較麻煩。”劉尚斌說。
2008年1月,在第三次送報銅梁縣常務會時,《辦法》終于獲批。
破立與尷尬
周懿認為,《辦法》的價值核心,就在于以經濟杠桿來調節各個用水主體之間的矛盾。
根據《辦法》規定,水權轉讓包括用水權轉讓、排水權轉讓兩部分。水行政主管部門將依據全縣的水資源情況,將每年度的用水、排水指標分配到各行業、各單位與各鄉鎮,他們可將未用完的用水、排水指標上市交易。
這樣一來,各單位就不得隨意地用水、排水。否則,一旦超過水行政主管部門所規定的指標,就要到市場上花高價錢購買指標,若買不到指標,將承受更重的行政處罰。這也意味著,在相對節水的單位,可在降低運行成本的同時,通過水權轉讓可獲得一筆額外收入。
“理論界一直在探討如何水權改革。至今為止,我還沒有看到中國其他地方有這么一個規范性的文件!掇k法》的制定,無疑為將來重慶市制定全市性的水權管理辦法,做了很好的嘗試。”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環境法學院研究組專家、西南政法大學教授曹明德說。
重慶市水利局新聞發言人盧峰則直言,如果在銅梁出了成效,甚至對于全國的水權改革也有借鑒意義。
對于縣出臺的《辦法》,銅梁永磁材料廠廠長李佰榮表示支持。但是,一旦在水權的分配上不著重考慮,“如果分配量過多,其分配與此后的交易就失去了意義。如果分配量過少,勢必引起水價非合理性上漲,給企業增加額外負擔,不利于當地經濟發展。”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