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
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縣委、縣政府和市環保局的統一部署,圍繞生態縣建設目標,積極貫徹實施“生態立縣”戰略,切實履行環境保護統一監督管理職能,真抓實干,開拓進取,與進俱進,全面深入推進以生態縣建設和環境污染專項整治為重點的各項生態環保工作,進一步促進全縣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快速發展。
工作目標:以生態縣建設和環境污染專項整治行動為載體,切實抓好各類污染防治,加強重點環境問題治理,深化縣城環境綜合整治,推進農村生態保護,進一步加強環境執法監督管理,強化環境宣傳教育,努力改善和提高縣城生態環境質量,使新昌江、澄潭江、黃澤江三大水系基本保持穩定,新昌江下游河段水質逐步好轉,縣城空氣環境質量保持國家二級標準,減輕臭氣污染,縣城聲環境質量明顯提高,農村生態環境進一步得到改善。
二、重點工作任務
(一)調控結合,利用環保決策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工業布局優化
2006年是實施環境保護“十一五”規劃的第一年,應充分利用環保決策杠桿,進一步加強建設項目環境管理,把好環評許可關和“三同時”執行關,著重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為環!笆晃濉币巹澋恼_順利實施開好局、起好步。
1、調整產業結構
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積極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和工業結構,改造傳統產業、發展主導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鼓勵發展科技先導型、資源節約型、環保型的產業和產品,逐步形成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工業結構。
支持發展我縣具有產業優勢同時污染相對少的汽車零部件制造業、制冷配件制造業、軸承制造業、紡織機械制造業、膠囊等主導產業,積極培育發展污染少、附加值高的電子信息產業、機電產業、新材料制造業等高科技產業,以及現代物流業、咨詢服務業、旅游業等現代服務業;限制發展技術落后、耗水多、污染環境和技術檔次低的項目,包括印染、砂洗、發酵(含生物制藥)等;禁止建設嚴重污染環境的生產項目,如國家明令禁止的“十五小”項目和化工合成、電鍍、造紙、制革等。
2、調整產品結構
大力發展集約、循環和環保經濟,改善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淘汰技術落后、污染嚴重和能耗高的工藝和產品,引導企業改變原先高消耗、高投入的粗放型經營管理方式,開展資源節約活動。
醫化產業按照淘汰合成產品,大力發展制劑和研發型新型醫藥產業的思路加以改造。2006年底前京新制藥原料藥廠整體搬遷,加快新和成工業園整體搬遷進度,進一步促進新昌制藥廠和新和成老廠區加快產品結構調整步伐,淘汰污染較重的產品生產線。努力把企業效益的增長點轉移到提高科技含量上來,以產業升級來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
3、優化工業布局
著力推進兩個層面的工業布局調整,一是將污染嚴重的企業和產品逐步搬遷到環境容量大的其他地區發展;二是將城關鎮過于密集的工業向澄潭江流域和黃澤江流域搬遷,實現“退二進三”,改善城關鎮功能布局,減少城關鎮大氣污染。
中心城區工業重點向梅澄組團和大市聚組團發展,以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為平臺,集聚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而分布較散的傳統產業向拔茅、大市聚等轉移;梅澄組團依托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二期,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打造產業層次高、生態環境優美、商貿服務發達的城市新區;大市聚組團以軸承特色工業園為載體,外引內聚,承接城市核心區機械制造、輕紡等傳統產業轉移,著力發展軸承特色產業。儒岙鎮以膠囊醫藥為特色發展。
4、建設生態園區
發揮園區特色企業集聚優勢,貫徹生態工業理念,推進園區生態化改造,促進園區企業內部、企業之間的資源綜合利用、污水集中治理和集中供熱,逐步建立循環工業經濟體系。
抓好生態工業園區建設,嚴格實施園區準入機制,嚴格限制重污染企業入園,努力提升園區檔次和品位。2006年逐步對產業層次較低、難以治理、群眾反映強烈的污染企業實施結構調整或依法關停,積極鼓勵大型骨干醫化企業充分利用其他地區的環境容量進行原料藥生產,縣內保留新型制劑等高附加值、高技術水平的生產活動,提高我縣經濟發展質量。
(二)攻堅克難,圍繞熱點難點抓好“811”環境污染專項整治
加大環境污染整治力度,加強新昌江綜合治理,協助嵊州市加快嵊新污水處理廠建設,爭取2006年年底建成運行;加快城市排污主管道、截污收集系統建設,完善縣城(開發區)污水收集系統,爭取縣城截污收集能力達到70%以上。健全環境容量補償機制,根據新昌江不同時期環境容量,安排企業生產、限產及檢修。繼續開展縣城局部陣發性臭氣整治工作,加強醫藥化工企業面源廢氣、點源排放廢氣和廢水處理產生的二次污染防治;進一步加強環保執法監督管理,圍繞“811”環境污染整治和環保熱點、難點、重點問題,認真處理環保提案、議案和信訪、糾紛,切實加大對各類污染企業的執法檢查力度,嚴肅查處各類環境違法行為。
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水協)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鎮水務發展戰略國際研討會指定網站 國際水協會中國委員會工作網站
全國中長期科技發展十六項專項之一、中國十六大中長期重點專項 - 中國水體污染防治重大專項發布網站
技術支持:沃德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3-2011 版權所有 京ICP備12048982號-4
通信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號城科會辦公樓201(100835) Email:water@chinacitywater.org Fax:010-88585380 Tel:010-88585381版權所有: 水世界-中國城鎮水網